這一場河東之三方鏖戰,打了一個多月,至此告一段落。
總體戰況來看,唐軍吃了大虧,失去了除掉長平郡以外的河東南部諸郡,并及太原郡北部的汾陽、孟縣等地,也失去了,前者為漢軍所得,后者落到了劉武周的手中。但是,比與李世民率部來援河東之前的局面,局勢已有所緩解,至少晉陽重鎮,重歸唐軍掌控。
只要晉陽不失,唐軍在河東便有立足之地。李世民在回關中的途中,回望雄城晉陽,暗下決心,待擊敗薛舉后,一定卷土重來,到時,必以晉陽為根基,奪回全部的失地!
劉武周方面,晉陽得而復失,收獲最小,損失最大,但好歹占據了汾陽、孟縣等地,也算有所斬獲。與唐、定楊這兩方勢力相比,漢軍無疑是最大的贏家,一則,占據了河東、絳郡等地,包括離石郡亦名義上歸屬了漢軍,拓展了勢力范圍;二則,攻占了霍邑、靈石這兩個要地,為日后無論是防御晉陽唐軍的南下、抑或主動的北進晉陽,都占據了極為有利的地形。
也因此,在還師河北的道上,即便黎陽倉告急,李善道的心情,肯定亦比李世民好得多。
不過這點好心情,也只是有限。
魏征接連已是第四封急報,宇文化及兵圍黎陽之后,其親督諸部,或以攻城,或以阻趙君德、李文相、王薄等部之援。他兵強馬壯,部曲眾多,麾下驍果十余萬之數,趙君德、李文相、王薄等皆是親自領兵支援,可盡被他的阻擊兵馬擋住,連日力戰,不得近至黎陽城下。李善仁、薛世雄身在黎陽城中,抵擋宇文化及部的進攻,兩人雖竭力守御,黎陽情況已不容樂觀。
故是,李善道自離靈石,兵下河內之日起,就加緊催促諸部,倍道兼程。
為加快行軍的速度,沉重的輜重,大都未攜,留給了劉黑闥等,人只帶十日糧。迎著雖然漸消,卻還頗熱的烈日,急行軍三四日,這日出了絳郡東界,進入了河內境內。李育德等河內文武,迎於邊界。照李善道日前下達的命令,他們備好了足夠的船只。又行軍一日多,至河內縣。在這里,全軍便可改陸路為水路,先走沁水,順水而東,再轉永濟渠,即可直達黎陽。
李善道傳令下去,命全軍休整一夜,恢復體力,計劃次日就登船繼進。
卻是沒有料到,這天半夜,下起了雨。
起初,雨不甚大,漸漸轉為傾盆,下到天亮沒有止歇。李育德披著蓑衣,急匆匆地趕來軍營,向李善道進稟:“大王,水勢上漲,水流湍急,船只只怕不好啟航。”
李善道聞報,親到河邊察看,只見滂沱的大雨下,河水洶涌,波濤翻滾,幾艘系在岸邊的小船,已被浪頭拍打得搖搖欲墜,船身劇烈晃動,隨時有傾覆之危。這種條件,的確是不好啟航。他皺著眉頭,望了望雨勢,說道:“這幾日,天氣是陰沉,可怎么雨下得這么大!”
李靖在旁,說道:“大王,序入仲秋,本就多雨,河內又北依太行,南臨大河,境內多水,因降大雨,不足為奇。只是這雨勢這般猛烈,李公言之甚是,恐需暫緩行程。若強行啟航,或有船毀人亡之險。”頓了下,又說道,“不過,大王亦不必太過憂慮,臣昨夜觀望天象,這場大雨,應不會持續太久。待雨勢稍歇,水位回落,我軍便可迅速登船,繼續行進。”
“夜觀天象”云云,入到耳中,李善道心中微動,回顧了下李靖,摸著短髭,問道:“藥師,你說你昨夜觀望天象,這雨不會持久,則你可有看出具體何時雨歇?”
——卻李善道緣何心中微動,自是“夜觀天象”這話,讓他想起了諸葛孔明借東風的典故。高明的謀士可以呼風喚雨,當然是虛構之辭,然李善道而今博讀兵法,卻亦已知曉所謂“夜觀天象”,實也并非全然虛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有經驗的人,通常可以從星辰的位置、云層的厚薄、風向的變化等,推測出天氣的走勢。李靖此話,因此當不是無的放矢。
也確實如此,李靖此話,是有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