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世民接連兩撥兵馬支援下,靈石的攻堅難度,堪比清河。
卻虧得李世民現下主要的精力,被迫轉在了關中,并且劉武周在他撤回晉陽后,確是蠢蠢欲動,有欲趁李善道猛攻靈石之機,再次南犯晉陽的跡象,他亦需分兵設防,沒辦法給靈石更多的支援,由是,在又晝夜不休,攻了靈石數日后,漢軍終將靈石攻拔。
軍報傳到晉陽,李世民望之喟嘆,甚有無奈之感。
項羽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不知為何,浮上他的心頭。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固然,當前唐軍不論在河東、抑或在關中,都還稱不上“天亡之”,但河東的仗打到現在,李世民盡管殫精竭慮,雖收回了晉陽,可霍邑、靈石之接連失陷,原因為何?卻某種程度上來講,倒也確是項羽后邊此語:“非戰之罪”。
這不是李世民能力不足的問題,是時局的問題。
是唐軍而下所面臨的局勢,太過惡劣之故。
河東,李淵的起家之地,被兩路割據勢力聯兵攻打;關中,則薛舉、梁師都等狼顧在側,實事求是的說,能在這樣惡劣的局勢下,李世民可以將晉陽收復,已經算是了不得的成就。
李淵新近又下達了一道令旨,再次命令李世民,即刻回援關中。卻是薛舉兵出隴西以后,攻勢猛烈,劉文靜等所統的前線唐軍,力不能支,節節敗退,關中的形勢已相當嚴峻。
說實話,李世民現也是心急如焚,相比關中的情況,靈石之得失,就顯得不重要了,可李世民暫時卻還不能就還師關中。因為李善道部的漢軍,在打下靈石后,尚未有還河北之跡象。相反,李善道遣兵一部,進入離石郡,與劉季真部會合,似有繼續北進晉陽之意。
一時間,饒以李世民之英果,他不自禁的也對自己先前“李善道當是將還師河北”的這個判斷,產生了些懷疑。難道是自己料錯了?宇文化及其實沒有進攻黎陽倉?李善道在給他的信中之“改期約戰”等辭,實際是麻痹自己的詐計?如果真是如此,他可就要陷入進退兩難了!
若回師關中,晉陽必將再失,河東將不復唐再所有;可若不回師關中,長安岌岌可危。
難得的,李世民連著兩三天晚上,睡不好覺。
就在八月中旬這日,終於最新的漢軍情報送到:“李善道任劉黑闥為河東道行軍元帥,宋金剛為副,呂崇茂為其長史,留兵五千,分駐駐靈石、霍邑,另兵馬萬人,屯駐河東、絳郡;及拜劉季真為離石公、石州總管,駐守離石;其則自率主力,南向河內而返。”
李世民閱畢,一塊石頭總算落地!
乃在再遣斥候,探知李善道率主力南向河內的消息確鑿無誤之后,他遂以劉弘基為將,給兵五千,令守晉陽,防備劉武周之再犯,而統余下主力,於兩日后,回援關中。
卻也不必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