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道點了點頭,說道:“公此老成之論,這兩點,確是須慮。”問竇建德,“竇公何見?”
竇建德這才出聲,躬著身子,行著禮,恭恭敬敬地說道:“李公此策,確乎良策。宇文化及因為缺糧,既已攻入黎陽郡,圍城黎陽,且數次擊退趙、李、王諸公之援軍,臣愚料之,其部將士現必正都提著勁,渴盼能夠將黎陽攻下,以補足糧秣,然后好還關中。這種情況下,我軍確不宜急於與他決戰。先疲一疲他、亂一亂他的軍心,其后再尋機決戰,自是正理。
“——李公建議,決戰的時候,宜當‘待時機成熟,擇地設伏,誘其來攻’,臣愚見,李公的此議提得也非常好。宇文化及眾十余萬,我軍若在黎陽城下與他決戰,敵眾我寡,形勢不利,故我軍確乎宜當發揮我軍熟悉地形的優勢,擇地設伏,誘敵深入,方能以少勝多。”
李善道問道:“屈突公提出的兩慮,竇公,你怎么看?”
“敢回大王的話,臣愚以為,屈突公之此兩慮,切中要害之言。黎陽能否堅守到決戰之日、當決戰之時宇文化及會否拼死一搏,這兩者,的確是都須當考慮。”
李善道問他,說到:“竇公,你可有解此兩慮之法?”
竇建德猶豫了下,說道:“敢回大王的話,第二慮好解決,臨戰之時,不掉以輕心,做足準備即可。第一慮,臣愚鈍,想不來好的解決辦法,能想到的只有兩個辦法,一個遣精兵強將,試著能不能突破宇文化及部的圍困,援入黎陽城中;一個傳令黎陽城中,命務必堅守。”
“屈突公,竇公的解公之此兩慮的辦法,公以為何如?或者,公另有別策?”
屈突通也沒有別的好辦法,答道:“大王,臣與竇公意同,所想到的解決辦法亦不過如是。”
“藥師,你有何高見?”
李靖回身,向立在身后的王君廓微微行了個禮,表示尊重,之后轉正身形,答道:“大王,臣愚見,屈突公之此兩慮,誠如大王所指,確是老成正論,皆的確是不可不慮之處。而第二慮之解決辦法,如竇公所言,是好辦一些,臨戰時切勿輕敵便可;至於第一慮的解決辦法,臣愚以為,王將軍適才的進言,‘擇一上將,統率精卒,直取黎陽南面’,此策可用之也。”
“藥師,你的意思便是竇公說的,‘遣精兵強將,援入黎陽城中’?”
李靖答道:“敢回大王的問話,臣意與竇公之意稍有不同。如果能突破宇文化及在城外的防線,援入城中,自然最好;而即使不能突破其防線,援兵進入城中,臣愚見,只要我援兵能夠打贏一仗,讓黎陽城中的守軍望到,這對守軍的士氣必就會有極大之提振,對宇文化及部的士氣則會有不小的打擊。這樣,敵我士氣此漲彼消,城內多堅守一段時日,就不在話下了。”
竇建德說的是“援入城中”,李靖改成了“只要打贏一仗”就可以。
兩者的出發點看似相同,都是得派援兵,試著增援城中,但實際上兩人的意思卻有本質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