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李善道所料。
宇文士及部攻城西漢營,氣勢雖兇,只攻了兩個時辰,至入夜乃撤。
今日攻營,宇文士及部出戰的近萬步騎,重點進攻的是城西漢營左翼的劉豹頭、高開道兩營。其以近半兵力,牽制趙君德、王薄等營,而以約四五千的余下兵力,分攻劉豹頭、高開道營。箭矢如雨,殺聲震天。而到宇文士及部撤退之時,其部兵馬并無得到甚么進展。
宇文智及站在沙盤前,掂著直鞭,指著沙盤上的城西漢營,說道:“賊兵不敢出戰,唯守營耳,守之甚堅。今日一戰,我三路兵馬悉無寸進。然俺今天細細看了,最大的問題,還不在賊兵不敢出戰,而是城西、城北、城東三面的諸漢營之間,皆筑有甬道,并且與汲縣城中也各有甬道相通。這些甬道如同蛛網般密布,使得賊兵聯絡通暢,相互支援便捷。
“就以今日城西的攻戰為例。俺遠遠望見,賊兵通過甬道迅速調動援軍,劉豹頭、高開道兩營受到攻擊時,雖然趙君德、王薄營當時已被我軍牽制,然趙君德通過甬道,調兵出營,增援劉豹頭、高開道兩營,使得我軍攻勢受挫!阿哥,當前之計,弟之愚見,宜先斷其甬道,阻斷賊兵各營間的聯絡、支援,然后我軍方能發揮兵力上的優勢,將之逐一擊破!”
卻是宇文智及、宇文士及和唐奉義、元禮等宇文化及的一干心腹,於今日戰后,盡聚在了宇文化及的中軍帳,就今日三路攻營的戰況,與宇文化及一起進行復盤,商議底下的進戰方略。
“甬道”,指的是一種兩側用木板、土石或夯土筑起高墻,有時候,頂部也會加蓋棚頂或遮蔽物的,如同“隧道”似的狹窄通道。這種通道,很早之前,便已在攻守戰中廣泛應用,其既可隱蔽行軍,又能快速運輸糧草、軍械,能夠極大地提升守軍的防御能力。
過往的戰例上講,比較有名的用於防守的甬道,大概多出於秦末之際。
周文率張楚軍破函谷關后,時任少府的秦將章邯,征發驪山刑徒,在戲水(今陜西臨潼東)利用原有馳道加筑壁壘,修筑了一條用於臨時防御的甬道,結果以劣勢兵力,阻滯數十萬義軍月余,為后續反攻贏得了時間。后在圍攻趙國巨鹿城時,章邯又在棘原(今河南安陽西)至巨鹿之間,修筑過一條長達四十里的甬道。劉邦也修筑過甬道,與項羽的滎陽之戰時,劉邦在滎陽南構筑了一條甬道,連接黃河渡口與敖倉,利用敖倉的儲糧支援前線,以木柵、夯土墻防護,寬約兩車并行,設箭樓監視,項羽為此多次派騎兵突襲甬道,雙方爭奪激烈。
甬道,的確是有著便於隱蔽行軍、運輸物資的優點,但同時也有缺點。
就是一則,筑造甬道,尤其較長的甬道,耗時耗力;再則,甬道是固定的,一旦建成就沒辦法做調整,當敵人來攻時,守方就需要分段防守,也許便會造成守方兵力分散的風險,——如章邯圍攻巨鹿城,末了就是因為項羽派英布、蒲將軍率兩萬精銳多次突襲甬道,利用局部的兵力優勢,分段破壞壁壘,劫掠糧草,擊殺秦軍都尉,而迫使章邯不得不分兵救援,從而導致巨鹿大營空虛。項羽趁機親率主力渡漳河,九戰破王離軍,甬道徹底斷絕后,章邯投降。
是故,甬道這東西,盡管早就有之,但在自古至今的攻守戰中,并不算是常見。
李善道從兩年前起兵,到眼下為止,已打過大小數十戰,可這也是第一次使用甬道戰術。
建議是屈突通提出的。
宇文化及部的兵力是李善道部的兩倍,則當他來攻的時候,城外三面的漢營,就有可能會被他分割包圍,首先,各營之間,難以相互便利地支援;其次,如果一營被圍攻,臨近的別營往援,亦可能會被敵軍圍點打援,趁機截擊,怎么應對這一可能面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