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有何憂?”
唐奉義說道:“仆讀史書,秦季之末時,劉邦、章邯皆嘗構筑甬道,以利糧運,其所筑之甬道皆長,而項羽攻之,猶頗費力。今李賊各營間所筑甬道,不及劉邦、章邯之長,既已利於防御,且如省主所語,俱系土石筑之,上有棚頂,又甚為堅固,仆憂之,如果分段強攻,恐非一日之功!如若拖延時日,我軍不僅士氣將受損,糧秣這塊兒,也恐難以支撐。”
士氣、糧秣,特別糧秣,的確是大問題。
令王軌籌集的十萬石糧,王軌終究沒有籌夠,送到宇文化及軍中的只有不到四萬石糧,孟海公處,比王軌送來的糧秣還少,僅三萬石,算上軍中此前本有之儲糧,以及在黎陽周邊搜刮搶掠之糧,當前宇文化及軍中的糧秣,滿打滿算,節省用之,不過支撐半月有余。
宇文化及抬起臉,望了望帳頂,撫摸著胡須,考慮稍頃,說道:“唐公此慮,倒也是。這么多的甬道,阿奴,我軍若分段強攻,確需時日。……你覺著,需時多久可以攻下?”
“阿哥,甬道是多,但我軍不見得需要將這所有的甬道,全都攻下!”
宇文化及說道:“阿奴,你是說?”
“我軍現定之攻城方略,是主攻城西賊營。弟之愚見,我軍便只需將城西賊營間的甬道,先給它攻破,其余甬道可暫且不顧。只要能將城西賊營間的甬道攻破,我軍接下來就可以雷霆之勢,先將城西賊營擊破!如此一來,城西防線一破,李賊整體防御必將動搖。我軍屆時士氣大振,再一面直接進攻汲縣城,一面分兵攻擊城北、城東賊兵,使其首尾難顧,連環攻勢之下,李賊何以招架?待其陣腳大亂,我軍一戰可以勝也!阿哥,此為‘拔點破面’之法也。”
宇文化及又抬起臉,望了望帳頂,撫摸著胡須,考慮稍頃,卻對宇文智及的此論,亦是深覺有理,就面露喜色,又與唐奉義說道:“唐公,我阿弟所議,何如?”
唐奉義想了想,承認宇文智及此論,分析得不錯,說道:“省主謀略高明!是仆多慮了。”
“三郎,你何意?”
宇文士及說道:“阿兄,二哥說的是。今日攻城西漢營,弟近距離地察眺了下汲縣城中的守備情形。察看到了兩個情況,一個是李善道的大纛在城中,這說明李善道身在城內;一個是汲縣城中的守卒,估計不多,少則兩三千人,多則三五千人。
“這樣的話,城西賊營若能先被我軍攻破,我軍開到汲縣城下,對汲縣城一展開直接進攻,城東、城北的賊兵,勢必就會急於救援汲縣城。如此,此戰的局勢就將會轉變得對我軍有利,主動權就在我軍手中了!即使城北、城東的甬道仍存,也將不復再有作用!”
甬道是為利於守營,而一旦城北、城東的漢軍,為救援城中的李善道,改而向汲縣城增援,不再以守營為主,城北、城東各漢營間的甬道,確實是用處就不大了。
宇文化及主意定下,就問宇文智及:“阿奴,你說,如是只攻城西甬道,需時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