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請大夫”,是楊廣對散官體系改制后的一個等級官名。楊堅時的散官分文武兩個并行的體系,比較復雜。楊廣將之統合在了一起,改以“九大夫八尉”為代替。五品以上為“大夫”,五品以下為“尉”。“大夫”與“尉”都突破了文武的界限,不分文武,皆可得授。
卻這“朝請大夫”,在“九大夫”中的品級不算高,正五品。
雖然看起來不算貴職,其實已經是慷慨地賜與了!
首先,校尉只是六品軍職,“朝請大夫”既授,等於是將其享受的政治待遇、經濟待遇等級提升了一個檔次。其次,楊廣在散官、爵位等的封賞上邊,向來吝嗇,乃至他自己在危急時刻做出的承諾,他事后都會反悔,大打折扣,比如大業九年,他被突厥圍困在雁門的時候,他曾許諾將士,“守城有功者,無官直除六品,賜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於是眾皆踴躍,晝夜拒戰,死傷甚眾,從而擊退了突厥,——李世民時年十六,當時也應募從軍往救楊廣,結果仗打完,楊廣僅賞了些布帛,得以授勛者則寥寥無幾,將士守雁門者萬七千人,得勛者才千五百人,不到十分之一,且所得勛位,多是最低級的立信尉、比較低級的秉信尉等。
因此,張葫寸功為立,只是投誠,就得了“朝請大夫”的授給,至少比之楊廣,已屬難得。
——說到楊廣,不妨多說一句,他不肯濫授勛,雖然違背諾言,肯定不對,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也不能說是他的錯。畢竟,這些勛職,皆對應的有相應的政治、經濟待遇,像經濟上,會給以相應的永業田、祿米、免疫等等。若是授得多了,難免國庫空虛,財政負擔加重。
這些且也不必多說。
只說張葫本是隋之禁衛軍中的團校尉,楊廣在授官授勛上的吝嗇,他深有體會,乃一見李善道不僅賜他金餅十兩,又授他“朝請大夫”,自然便是難掩心頭大喜,忙不迭地叩謝:“多謝大王厚賜。小人定不負大王所托,誓為大王,將此事辦妥!”
“好!你先下去吧。”
便有侍從引張葫退下,帶他去見楊粉堆,先將他所知的陳智略等部的情況詳述,隨后再還營。
目送他出帳后,李善道撫摸短髭,琢磨了稍頃,吩咐劉豹頭:“豹頭,你回到城西后,告訴趙公,請趙公下兩道軍令。一道,令城西各營,若有投誠之賊兵賊將者,好生安置,給予優待,所需封賞,報與我知,校尉以上投誠者,送來城中楊粉堆處,讓他問一問賊情;一道,將我‘降者不殺、投誠重賞’的令旨,加大力度,廣為宣傳,盡可能地使賊軍上下悉數知曉。”
劉豹頭應諾。
魏征在旁笑道:“劉將軍,大王的這第二道軍令,你可想好怎么執行了?”
“敢請長史賜教。”
魏征指點他說道:“可使各營俱自選出大嗓門的兵士若干,入夜后,到賊營近處,趁夜深人靜,向各賊營大聲呼喊,宣告大王‘降者不殺、投誠重賞’的此諭。如此一來,賊各營上下,不出一兩日,必就盡知大王之恩德矣。”頓了下,向李善道建議說道,“大王,張葫投誠,雖然他現在還只是第一個,然見微知著,由此可知,在我軍攻心、疲敵、斷其糧道,并及這三日間的兩次大舉反攻之下,宇文化及帳下的諸部賊兵現定已是軍心大亂。臣愚見,是不是城西之外,城東、城北也可如法炮制,采用臣之此法,廣布大王此諭,以徹底動搖賊軍根本?”
李靖插口,補充了一條建議,說道:“大王,剛才聽這張葫說,他團中兵士多也思鄉。由此可見,思還故土的,何止關中驍果?宇文化及帳下的嶺南、江淮諸部兵,亦是已有此思!臣以為,長史‘夜呼傳諭’之法甚妙,但不妨在呼喊的內容上,可再多加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