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公望著弟弟的背影,五味雜陳。
他深吸口冰冷的空氣,強打精神,便按蔣善合所言,下達了嚴加守備、靜觀其變的命令。
然而,城頭守卒望著遠處漢軍熱火朝天的景象,聽著隱約傳來的號子聲,加上昨夜孟啖鬼當眾殺了成子路此事的影響波及,不安的情緒卻不是一道軍令就能安撫。
……
濟水北岸,寒風卷起細碎的土渣,打在臉上生疼。
數千漢軍士卒卻干得熱火朝天。
號子聲、鐵器與凍土的撞擊聲、巨木等沉水的悶響交織一處。
數十余騎,停駐在施工現場的附近的高坡上,時而望望工程進度,時而望望東南邊的濟陰縣城。為首之人,四十余歲,未有披甲,戴幞頭,著圓領袍,外罩大氅,佩劍在腰,身量雄健,紅面長髯,卻正是李靖。隨從諸騎為馬周、柳亨、鄭智果、屈突檀越、韋千里等。
濟水到濟陰縣城的距離不是很遠,幾里地,筑壩、掘堤、挖渠、引水等的工程量也不算大,數千人馬一起動手,加緊點,一兩天就能完成。對這一點,馬周等人不擔心。
可是正如蔣善合所說,對將水引到護城河后,漫灌城中,馬周等卻皆有疑慮。
“大將軍。”馬周望著遠處巍峨的濟陰城墻,摸著才蓄長了點的胡須,說道,“引水不難,可城墻高逾三丈,觀此水量,恐不足以灌入城內。”
李靖略視諸人。
見柳亨、屈突檀越、韋千里等,對馬周此話俱有以為然之態,便知道了他們皆是這般疑慮。
卻是前日傍晚軍議,李靖提出掘堤灌城時,馬周等人雖無異議,但當時他們都還沒有實地察看,是故今日一到河邊,親眼見到河中水量之后,現則生出了這些疑慮。
李靖不然,他前天傍晚提出此議的時候,就已細細察看過水量、城墻高度,昨天他更是又親到濟陰城外近處,繞著四面城墻又近距離地觀察過了,故他已是胸有把握。
當下他就撫了撫長髯,答道:“賓王,卻此引水,非為灌入城中。”
眾人皆是一怔。
韋千里嘴快,已是問出:“大將軍,不為灌入城中,引這鳥水作甚!”
馬周機敏,心中一動,猜到了一個可能,說道:“大將軍,莫不是此引水,是為?”
說著,他話頭停下,眺向濟陰縣城的城墻根。
李靖點了點頭,說道:“正是。賓王,你猜對了,引此水,是為浸壞墻基。”
諸人恍然大悟,這才知了李靖為何定下掘堤引水此策。
不是為了引灌入城,而竟是為了浸壞城墻根!可旋即,便再又疑惑升起。韋千里問道:“大將軍,濟陰城高三丈,地基必深,引水浸之,久則或有成效,但若短日,怕將無功吧?”
李靖搖了搖頭,說道:“設若新建之城,引水浸泡,短日自無功。卻此濟陰縣城,本系沿用魏之左城也,至今已百余年。我前日傍晚、及昨日到了城外后,兩次察看,已經察清。此城歷經風雨,部分城墻段落已存裂縫、夯土松動等隱患。且昨日巡城外視察時,我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