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是大業八年,楊廣第一次征討高句麗時,隋軍合圍遼東城,高曦時為旅帥,數次先登,斗至酣處,擲矛拔刀,連斬高句麗勇將銳士十數余,他“橫刀都督”之號便是在此戰中所得。但也是在這一戰中,他在一次先登時,險些被高句麗守卒圍殺,多虧彭殺鬼、吳道行等拼死相救,才將他救下。為此,吳道行還受了重傷。這份同袍情誼,高曦重義之人,豈能忘懷?
高曦的手不自覺地握緊了劍柄,指節發白。
他的眼前,仿佛又浮現出當年遼東城下的血戰,吳道行渾身是血卻仍奮力殺敵的身影清晰地映在腦海中。這是用鮮血凝成的情誼,是戰場上可以托付生死的信任。
然而,當他扭臉望向身后六千余名將士,看到他們疲憊卻堅毅的面容,想到遠在白馬,出於對他的相信,將東南戰局盡托付與他的大王,沉甸甸的責任感又壓上心頭。
內心的掙扎,未曾顯露在外,高曦將起伏激蕩的心神穩住。
諸將眼中,所見只是高曦面色一沉,隨之便聽他厲聲說道:“俺豈能忘!然不聞參軍之慮乎?若俺現仍為旅帥,必立即往救。卻今俺為一軍主將,領著大王之六千精卒,若為了私義,把這六千精卒賠進去,俺何面目再見大王,又怎么對得住全軍將士?又豈可因私廢公!”
他的聲音在風雪中格外清晰,每個字都像是從牙縫中擠出來的一般艱難。彭殺鬼從未見過高曦如此神色,從其眼中看出,分明有著與他相同的焦灼,卻被一種更強大的意志強行壓下。
高曦顧看諸將,音如鏗鏘如鐵,說道:“私誼是義,對大王是忠,對將士是責。今日若因私義而置全軍於險地,才是真正辜負了吳五郎當年拼死相救之義!”
彭殺鬼等將見他動怒,不敢再言。
張文煥為緩和氣氛,說道:“大將軍,不如再派斥候,去汝水周邊探查,看看北岸有沒有伏兵。另再擇軍吏,遣去尋吳、竇兩部,察看兩部情形。”
高曦望向汝水方向。
小雪還在下,官道兩旁的田野里一片白茫茫,遠處的村落破破爛爛,一個人影也沒有。
他說道:“便按參軍之議。”加上了一道命令,“找到吳道行、竇仁忠后,令他兩將若能收攏兵馬,就收攏兵馬,擇地守御,等待我軍援兵;若不能,就暫向褒信等地撤退。”命令全軍,“步騎披甲,弓弩上弦,以戰斗隊形向汝水下游前進。廣撒斥候,嚴密偵查!”
為節省體力,行軍時士卒原是不披甲。
此令一下,全軍登知,大戰在即。
……
風雪向北卷去。
前方二十里外,汝水北岸河谷中,數千魏軍裹著白色的蓑衣,靜伏於雪地之中。
兩將立在高處,向高曦部來向眺望。
可不就是裴仁基與秦叔寶。
兩人望見,幾個斥候從東邊騎馬馳來,馬尾上綁著松枝,掃過馬蹄印,他們馳奔過處,雪地上只留下淺淺的痕跡。“吳道行與高曦有同袍之情,其今遇急,高曦必急援渡水。裴公此策,可謂大妙。”望著來的斥候,秦瓊與裴仁基說道。所來斥候,正探查高曦部位置的魏軍斥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