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令主要內容有三。
一是通報單雄信兵敗的消息,并嚴令他們暫時將消息封鎖,以免動搖軍心。
二是告知他們,鑒於當前危局,李密已決定,全軍撤回洛口。
三是命令王伯當等部,對雍丘的攻勢轉為佯攻,待宛丘的裴仁基、孟讓部撤回管城后,便即刻安排撤退事宜。具體的撤退指令是,程咬金率內軍驃騎精銳先行歸還管城聽用;留部分兵力駐守開封,以阻陳敬兒等可能的追擊;其余主力由王伯當總管,賈潤甫輔佐,撤往圃田、原武等地,負責阻擊漢軍主力,掩護主力撤退,另在主力撤退后,承擔起堅守滎陽的重任。
軍令聽罷,賈潤甫與程咬金面面相覷,帳中陷入沉寂。
他們都明白,這道軍令意味著戰略上的徹底收縮,甚至可能是敗退的開始。
……
就在王伯當向賈潤甫、程咬金轉達李密軍令這天的晚上。
一個使者,仍是從王伯當等部各營間的縫隙間潛行穿過,摸到雍丘城下,悄無聲息地進了城中。將一道軍令,呈給了陳敬兒、楊善會。卻即是李善道在白馬下達的第一道軍令。
比之李密下給王伯當的軍令,李善道的這道軍令內容簡單很多。通報了黃君漢、王君廓大勝之訊,令陳敬兒、楊善會密切注意王伯當等部動向,若其撤圍,便可出城擾襲。
同樣的軍令,亦下給了汴水北岸的劉蘭成部,內容也是相同。
卻為何兩道軍令,都只是“擾襲”,而非反擊、追擊?原因也很簡單。蓋因陳、楊守軍守城日久,已無力大舉反擊,而劉蘭成部非漢軍精銳,兵力也不多,亦無力大舉追擊之故。
……
陳敬兒等收到李善道軍令的時間,往回倒推半日。
也就是入夜前的當日下午,差不多在王伯當接到軍令的同時。
十余騎精干信使剛從雍丘西南方向疾馳而過,沿著蔡水,向東南奔去。日夜兼程,行二三百里,兩日后,到了宛丘城外的裴仁基、孟讓營中。
信使被直接引至中軍大帳。
裴仁基與孟讓正在商議軍情,見信使風塵仆仆、神色嚴峻,知必有要事,便停下話頭。
為首信使,恭敬地呈上了一道密令。
便正是李密下達的第二道命令。
裴仁基接過軍令展開。
與給王伯當所令的內容相似,亦主要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報單雄信河陽慘敗、退守偃師的噩耗,要求他們對此暫秘而不宣,不可使軍心因亂;二是明確指示,戰局已無可挽回,只有撤退洛口,命令他們除留下部分兵馬駐守宛丘外,其余主力部隊需以最快速度,撤回管城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