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對李承乾感興趣,是貞觀之治里的幾個高光場面,挺感慨這位太子的遭遇。到后面了解很多唐朝歷史之后,就更覺得這個太子很遺憾。
以下是李承乾和李泰的官職變化,可以側面反應李世民對這位太子的態度。
武德九年的十一月,李承乾被立為太子。這個時候李泰是衛王,這個衛王是李淵封的,李泰早年被過繼給玄霸,玄霸封衛王。
貞觀二年,李世民命杜如晦以檢校侍中之職兼任吏部尚書,總管東宮兵馬。這似乎冥冥之中也解釋了,為什么杜荷后來會成為李承乾謀反的一員。
同樣是貞觀二年,年僅九歲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揚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臺、括六州,封地二十二州。
封地是其次,主要是軍事長官的職位,政治指向性很明顯。不要說愛子情深,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并且是剛剛經過玄武門的政治家,不可能不知道皇子有軍權代表什么。
時間到貞觀五年,這一年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禮,李世民為了不奪農時,將冠禮改在了十月。
唐代,二月二被正式定為“耕事節”或“勞農節”,皇帝率百官象征性地參加勞動,農民在農具上綁以紅綢布表示喜慶。
冠禮一般是生日當天,史料說不奪農時,所以,李世民將時間改到了這一年的十月份舉行,推測,李承乾生日和春耕禮撞上了,李承乾的生日應該在二月初二。
貞觀五年,李承乾冠禮結束,李泰兼領了左武候大將軍一職。
貞觀六年三月,李世民駕幸岐州九成宮,李承乾第一次監國。李世民在九成宮玩了五個多月,八月份,李承乾去九成宮朝見李世民,接李世民回京。
李承乾監國了,就要給李泰加籌碼,李泰封鄜州大都督兼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
并且在這一年,李泰娶親了,古人娶親必須先加冠加元服,擁有參與社會性活動的資格。李泰娶妻,可以推測李泰至少在貞觀六年之前,完成了加冠加元服,但此刻李承乾僅僅是加冠,還沒有加元服。
宗法上的正常順序,兄長先加冠加元服,娶親,然后是弟弟,但在李承乾這里,李泰先于李承乾。要么李泰是磨刀石,要么就是存了廢太子的心思。不管哪一種,李泰在宗法上先李承乾一步,李承乾的面子里子就已經被撕完了。
貞觀八年,李承乾加元服。這一年的三月,李世民再次駕幸歧州,玩兒了半年,到九月份,李承乾去九成宮朝見,接李世民回京。
李承乾二次監國,李泰籌碼繼續增加,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職。根據《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轄之地,李泰此時是西京長安的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