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九年,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這一年五月,李淵病逝,李承乾繼續監國,這一次只有一個月,六月李世民視朝,細務仍委太子李承乾。
這一次監國的第二年,也就是貞觀十年二月,李泰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李世民以泰好士愛文學,特令就府別置文學館,任自引召學士。又以泰腰腹洪大,趨拜稍難,復令乘小輿至于朝所。其寵異如此。《這段話出自舊唐書,太宗諸子》
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每一次李承乾的大行社會性活動,李世民就會立刻給李泰加政治籌碼。之所以截止貞觀十年,因為李承乾這十年是李承乾太子生涯,正常的十年,這個時候他唯一的黑料,就是他帶著太監打獵游戲,被彈劾過幾次。
李泰的盛寵,從貞觀二年就開始了,跟李承乾是否荒廢學業,不思進取,沒有任何關系。
從貞觀十年開始,有一個臨界點,長孫皇后之死。
《貞觀政要》卷二◎直諫》記載:原文如下:貞觀十年,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或言三品以上皆輕蔑王者,意在譖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上御齊政殿,引三品已上入坐定,大怒作色而言曰:“我有一言,向公等道。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時天子,非天子耶?往年天子兒,是天子兒,今日天子兒,非天子兒耶?我見隋家諸王,達官已下,皆不免被其躓頓。我之兒子,自不許其縱橫,公等所容易過,得相共輕蔑。我若縱之,豈不能躓頓公等!”玄齡等戰栗,皆拜謝。
房玄齡這個時候是李承乾的太子詹事,因為沒有對李泰下拜行禮,直接被呵斥,玄齡等戰栗,可見李世民為李泰出氣撐腰,發了多大的火。
魏征還是很厲害的,頂住了李世民的壓力,直接跟李世民硬剛。
《貞觀政要》卷二◎直諫》記載:原文如下:征正色而諫曰:“當今群臣,必無輕蔑越王者。然在禮,臣、子一例,《傳》稱,王人雖微,列入諸侯之上。諸侯用之為公,即是公;用之為卿,即是卿。若不為公卿,即下士于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異。縱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輒加折辱?若國家紀綱廢壞,臣所不知。以當今圣明之時,越王豈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禮義,寵樹諸王,使行無禮,尋以罪黜,不可為法,亦何足道?”
魏征的潛臺詞:我們是朝廷的大臣,不是越王的大臣,越王沒有資格代表皇家,給他下拜就是折辱公卿,是敗壞國家綱紀法度。隋文帝不知道這個道理,縱容諸王,隨便折辱大臣,最后亡國,結局就是李世民承認自己因私廢公了。
貞觀十一年,相對安定的一年,長孫皇后孝期,無論李承乾還是李泰,都沒啥活動。
這里提一下唐朝的守孝制度,早期兒女為母親守孝,如果父親健在,這個孝期就是一年,長孫皇后貞觀十年六月去世,截止貞觀十一年的六月,屬于孝期。這個規矩,一直到武則天時期才改的,武則天女帝登基,認為父親和母親一樣重要,把為母守孝的一年期限提到了三年。
出孝期之后,李承乾和李泰繼續針鋒相對。
古代宗法,子嗣為大,李承乾出孝期的第一件事造娃。
貞觀十二年三月,李承乾嫡長子李厥出生。同年,李承乾集諸官臣及三教學士于弘文殿,進行了一次極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學術交流,不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與會諸人也是“合坐歡躍”。
儒道釋爭端,自古以來,都是極其殘酷的,李承乾主持學術交流,合坐歡躍,說明他這個時候精神還沒有出現問題,是個很正常的人。并且,能權衡儒道釋之間的關系,再次證明,李承乾不是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