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這一年,李世民開始后悔自己抬舉李泰,壓制李承乾的事情。具體原因,不知道為什么,猜測可能和李泰私下做的一些事情有關。
這一年十二月,李世民駕幸洛陽,李承乾監國,尚書右仆射高士廉攝太子少師。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東宮,有了撥亂反正的跡象。
這個反轉,可能是李泰私下里干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讓李世民看到了李泰不擇手段的一面,導致李世民心態發生轉變,開始撥亂反正。
《貞觀政要》原文,魏征上疏諫曰:“魏王既是陛下愛子,須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東宮之西,海陵昔居,時人以為不可。”
將李泰比作李元吉,李世民采納了這個奏疏,讓李泰搬出了武德殿。
貞觀十六年,李世民下令取消李承乾用度限制,李世民追封李建成為皇太子,釋放堅持嫡長的政治信號。
這一年的九月,魏征出任太子少師。
貞觀十七年正月,唐太宗針對李泰黨人散布的“以太子有足疾,魏王穎悟,……已有附會者”的流言蜚語,特對群臣申明“太子雖病足,不廢步履。且《禮》,嫡子死,立嫡孫。太子男已五歲,朕終不以孽代宗,啟窺窬之源也!”
貞觀十七年四月,謀反爆發,李世民當殿審問李承乾,《舊唐書》李承乾的回答: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
一句話:我是太子,又有什么渴求的?李泰圖謀太子之位,我找了一幫子人尋求自救之道,有人告訴我可以謀反自救,我就干了,現在立李泰為太子,正好也是李泰的圖謀。
這句話給人的感覺,就是有一種,平靜的,清醒的瘋感,一種無所謂的狀態。
接下就是,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李世民立刻告訴兩邊侍臣:承乾說的對,我要是立了李泰,那就證明太子之位可以通過圖謀得來,立李泰,承乾和晉王都沒了,立晉王,這兩個都沒事兒。
李承乾最后謀反,我個人感覺,君臣父子之間,信任的崩塌,李承乾不相信,父親籌謀多年的廢太子,就這么放下了。
特別是魏征之死,好不容易有一個愿意維護自己的重臣做少師,沒幾個月這個少師就死了,長期壓抑環境之下的李承乾,可能認為,這就是要廢黜他的前兆,否則不可能找一個將死之人給他做師傅。
李承乾作為太子,且是兄長,加冠加元服娶妻,以及政治班底構建,差不多都排到了老二李泰后面,這已經不能用愛子形容了,或許一開始是想要李泰做磨礪李承乾的刀,但從李承乾瘸腿的那一刻,他就是籌謀廢太子。否則,不可能說出:然則人之修短,不在老少,設無太子,則母弟次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