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通操作,再看被哄成胎盤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意味深長的看了眼李覺,小小年紀,一肚子心眼兒。
不過仔細一想,李唐皇族的心眼兒似乎都挺多。
李泰的孩子,四歲的時候被文德皇后接入宮撫養,就已經對答如流,說話滴水不漏討祖母歡心了。
皇后去世的時候,晉王悲傷不能自抑,實則,一般人家七八歲的孩子,感情都還挺木訥,就算理解生離死別的概念,也做不到幾乎哭暈在皇后靈前。
房玄齡無奈一嘆,一個個的這么多心眼,為啥就不能給房遺愛多長幾個心眼兒?
===關于跪拜禮的一些小知識===
之前很多人都說唐代沒有跪禮,這個是一個誤區,跪禮從周朝的《周禮》就已經有了,分別是: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
稽首: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禮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對君主用此禮。
頓首:亦名稽顙,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叩地,兇喪之禮,為喪事之拜中的最重者。頓首與稽首不同之處在于,稽首頭至于地而不叩,頓首頭至于地而叩。
空首:跪而拱手,頭俯至于手,與心平(電視劇《錦繡未央》里面李家姐妹花在家里行的就是空首禮)。
振動:先拜而后踴,踴是喪禮中最哀慟的表現,頓足,跳躍,以示哀之至也。
吉拜:先拜手,而后重復九拜中的“頓首”動作。
兇拜:先作“九拜”中的頓首,而后再拜。
奇拜:之“奇”表示單數,在這里是拜一次的意思,比較常見。
褒拜:指拜的次數在再拜以上。
肅拜: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
我查到的資料,至少元代之前,九拜就是這么個情況。跪禮從周代就已經定型了,不過宋之前的跪禮,沒有后面那么變態。
宋朝之前見皇帝,正式場合,比如說朝會,宴會,皇帝出場的時候行稽首禮,行禮之后直接起身就好了,不用皇帝喊你平身。平常見面,即非正式場合,叉手禮或者拜禮,拜而不跪。
元朝作為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將君臣關系視為主奴關系,強制推行跪拜禮。蒙古人原本行單膝下跪禮,后來耶律楚材建議改為雙膝跪禮,以強化尊卑觀念。
元朝開始,君臣關系開始主奴化,臣子需下跪奏事,且不能抬頭。從元朝開始,這個禮義就變味兒了,君主喊了免禮,你才能起身,不喊免禮,你就不能起身。清朝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主奴關系,我們比較熟悉的跪受筆錄。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早期禁止跪禮,恢復漢唐的拜禮。
《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七十》記載:初,上以軍民行禮尚循胡俗,飲宴行酒多以跪拜為禮,乃命省臣及禮部官定為儀式申禁之。
后來,朱元璋為了強化皇權,又把跪禮又給恢復了,洪武三年《大明會典》規定: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該制度明確要求官員在奏事時必須跪拜,待皇帝下旨后方可起身。
明代融合揖禮、稽首與頓首等儀節,出現了一個三跪五拜禮。這個禮誰創造的,我沒查出來,第一次出現這個禮數,是萬歷年間《大明會典》記載:稽首頓首五拜,乃臣下見君上之禮。先拜手稽首四拜,後一拜叩頭成禮。
我們熟悉的三跪九叩之禮,包括《如懿傳》出現的六肅三跪三拜禮,都是清代特有的一種禮節。
三跪九叩之禮據說在努爾哈赤的時候就定下來了,能查到的最早史料是《清會典》里面的記載: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其他朝儀亦如之。
《清會典》是康熙年間編撰,姑且認為這個禮數,正式形成在康熙年間,屬于將周禮九拜雜糅之后形成的,清代之前沒有這個禮節。
《漢武大帝》比較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跪禮這一點,韓安國見漢武帝,全程跪在地上說話,跟清代差不多,這個其實不符合當時的環境,漢代沒這么嚴格的跪禮。
……有作者太太,寫文需要引用相關文獻,自行取用,不用在評論區留言,問我能不能用,隨意使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