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不賣糧食?開戰艦去談判啊!
自元末明初,小冰河期就開始了。
只不過在大明初期,全國水旱災害交替發生,全國性的旱或澇災的趨向并不明顯。
然而從萬歷年間以后,全國進入一個異常干旱的時期。
旱災先是從關中平原,向東擴展到以徐州為中心的山東及蘇北部,然后繼續擴展到南起淮河、北至河北的廣大地區。
崇禎十三年以后,黃河、長江兩大河流的中下游,都成為了重災區。
在此之前,江南(泛指后世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的氣候,卻是變幻無常。后世人都以為江南地區不會發生旱災,更不可能會有蝗災,其實這是以后世的氣候為標準做出的臆想。
明末的江南,氣候全看老天爺的心情,時而旱災,時而水災,根本就不按常理出牌。
明明說好了‘瑞雪兆豐年’,可第二年他偏偏給你來個災荒之年。
崇禎十一年,蘇州大旱。
干旱到什么地步?
地處水網密布之地的蘇州城,城內的水井,竟然全部干枯無水。
鄭思肖的《心史》,就是因為承天寺井中無水,寺里的和尚疏浚井底的時候發現的。
到了崇禎十三年,江南又變成了水災。
當年的梅雨季節,江南大部分地區,大雨連下十幾天,平地水漫二尺多深。等到崇禎十四年的春夏季,他娘的又變成了旱災。
大旱降臨,江南的河流干涸無水,米價暴漲,人們以糠秕、麥甚至草根樹皮為食。
好不容易等到一場大雨,百姓勉強種上莊稼,蝗蟲卻鋪天蓋地而來。
更不幸的是,疫病開始流行,十家中有七八家染病。
有錢的用棺材埋,沒錢的用草席裹,有些死者則被扔進了河里。
物價暴漲,連豆腐都成了高價奢侈品。
即使在人煙密集的市區,早上想聽一聲雞叫,也像“華亭鶴唳”那樣難得。
不得不說,大侄子的命真的是不好,八成是得罪老天爺了。
“應對天災,無非是興修水利,儲備糧食,加強疫病防治。”“首先說說水利。”
云逍豎起一根手指。
無論是旱災,還是洪澇,水利都是第一要務。
張國維就是水利專家,這方面交給他,完全可以放心。
張國維腆著臉笑道:“督憲大人,那個……水泥,有些不大夠啊!”
西山的水泥廠雖然一再擴產,卻一直供不應求。
畢竟科技水平達不到,工藝、產量遠遠不及后世。
再加上要用水泥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云逍知道張國維打的是什么主意,笑道:“只要有水泥礦、煤,準許各地開辦水泥廠,西山水泥廠提供技術……不過要收取一筆專利費。”張國維以及徐州等產煤、礦的地方官員,無不大喜。
水泥可是個寶啊!
可技術掌握在皇家水泥股份公司的手里,尋常商人哪里敢白嫖?
如今準許其他商人辦廠,那就意味著地方上多出了一棵棵搖錢樹。
至于專利費……懂,交一筆銀子,買人家的技術,這也是應有之義。
“抗旱、抗洪水泥工程,馬上開始著手規劃實施,一切由張巡撫負責。”
“距離梅雨季節,不足半年,建水泥廠怕是有些趕不及,暫且從北直隸、山東調集水泥過來應急。”
張國維欣然應諾。
“其二,備糧備荒!”云逍豎起兩根手指。
家中有糧,心中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