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還在繼續。
【那個寫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杜甫,于56歲流落夔州,同樣登高,心氣早已在現實的摧殘中消失殆盡】
【眼前的山,不再是年少時所見的高山,眼中只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流”的寂寥和“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有種被拉出來鞭尸的即視感……
李白:子美兄,別急,我多半也躲不掉!
【青年時期的李太白鋒芒畢露,寫“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然而后面的《臨路歌》中卻寫道“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大鵬展翅高飛的翅膀被現實折斷,少年的傲氣也在現實面前被擊得粉碎】
李白:看吧,我就知道肯定有我……
【23歲的辛棄疾是“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的少年將軍】
【而到了60歲,被閑置在鄉間近20年的他,早年的抱負與夢想早已化成了無盡的悲哀】
……
大宋位面。
辛棄疾苦笑一聲,他猛地往自已嘴里灌了一壺酒,雖臉上雖然笑著,但嘴角卻溢出濃濃的苦澀。
“曾經的自已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他拔出長劍,發出凌冽寒光的劍身映照出他蒼老的面容,一縷微風帶起他鬢邊的白發。
辛棄疾瞬間想起了年少時光。
年少時,意氣風發,什么都聽不進去。
而現在年邁的他,沉默寡言,卻什么也講不出來。
辛棄疾將寶劍猛地插在地上,望著天幕,老淚縱橫。
“少年心氣是不可再生之物。”
“我們終究被時間和現實打敗了。”
悲傷與無奈幾乎要將辛棄疾淹沒,他低垂著頭,像一尊雕塑一樣站著。
過了許久,他動了。
像年少時那般握住了寶劍,手很穩,一招一式依舊充滿力量與殺氣。
“少年不知愁滋味,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
【35歲身為諫官的白居易,以古劍自喻】
【將斷佞臣頭,夜半刺私仇】
【可同流的誣陷和帝王的猜忌,日漸磨平了他的少年銳氣】
……
大唐位面。
白居易雙眼含淚,他微微顫抖的身子,透露出內心的痛苦與掙扎。
“是啊。”
“早年那把“斬佞臣頭”的古劍,早已在同流和帝王日復一日的誣陷和猜忌中,失去了它應有的鋒利。”
“它生銹了。”
“不中用了。”
白居易每說一句,臉上的神色便痛苦一分,最后他頹廢栽倒在地,用衣袖蓋住自已的臉。
他恨同僚誣陷,恨帝王是非不分。
他更恨自已無能為力。
失去了年少時的少年心氣。
……
旁白繼續響了起來。
【60歲的白居易已經習慣了明哲保身】
【他寫出了“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聽到那兩句詩,白居易心頭更加難過。
突然,他哽咽了起來。
起初,只是無聲流淚,漸漸地,哭聲越來越大。
白居易像是要將這些年所受的委屈,以及這些年對自已的失望全都發泄出來。
他反問自已:
“此生那柄古劍還有機會出鞘嗎?”
……
旁白還在繼續。
【那個寫下“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的普希金,也留下了“我的痛苦,已經大于我的力量”】
【這些文學天才的理想,不斷被現實碾碎消磨】
【最后只能感嘆一句“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