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姬連忙接過。
這封信是田楷寫的。
田楷在信中說:那日袁紹謀反,城中廝殺一夜。
待得天明,閔貢迎劉辯回宮,卻在北邙山下遇到了董卓大軍。
于是董卓便跟著一起入了城。
劉辯回到宮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年號從光熹改為昭寧,其中的意思很明顯,希望天下安寧。
然后袁紹就悄咪咪的找到了董卓,說今上暗弱,不足為天下主,意廢帝而立陳留王。
他必須洗刷自己謀反的罪名。
如今何進已死,十常侍也死了。
只要把劉辯廢了,擁立劉協為帝,那就不是謀反,而是從龍之功了!
至于何太后?
日后再說吧。
董卓聞言大喜。
城外劫駕時,劉辯哭哭啼啼,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
反而劉協一個小孩,思路清晰,言語流暢。
董卓當時就很喜歡他。
再加上劉協是由董太后撫養長大的,董卓也姓董,自覺和董太后是一家人,就更喜歡了。
況且自己千里迢迢的進京,是為了什么?
難道是為了得個救駕之功,再回邊州吃苦嗎?
當然不是!
‘何進’的那封書信,明眼人都知道是假的。
但他還是來了。
為什么?
為的不就是殺進雒陽,掌控朝政么?
掌控朝政需要威望。
而廢立皇帝,就是提升威望的最好途徑!
一個想要威望,一個想洗罪名。
二者一拍即合。
這一次,董卓就不用令士卒夜出晝入,以為疑兵了。
他與袁紹合兵,便掌握了雒陽城內的大部分兵馬。
這樣挺好,省的到時候馬日磾跳出來,說他剽竊張新創意。
廢帝的第一步,自然是要掌控城中兵權。
何進死后,他原本的那些部曲,全部跑到了何苗麾下。
董卓便以那日救駕不利為由,令麾下士卒突襲何苗。
猝不及防之下,何苗被殺。
何進舊部群龍無首,又因何進之事深恨袁紹,因此盡數投入董卓麾下。
田楷也在其中。
董卓聽聞他曾輔佐張新大破丘力居,對其十分器重,將其引為腹心,什么話都說給他聽。
收攏了城中兵權后,董卓又寫了封信給呂布,以劉辯的名義,令他把丁原殺了。
呂布曾在董卓麾下混了一段時間,董卓對他蠻好,再加上是天子名義,于是毫不猶豫的就把丁原宰了,領兵來投。
接連收了雒陽禁軍,丁原之兵,再加上自家秦胡兵不斷到來,董卓兵勢大盛。
八月三十日,董卓認為時機已到,便廢了司空劉弘,自封司空,召集百官商議廢立之事。
這一次,就沒有‘我劍未嘗不利’了。
百官紛紛看向袁隗,希望他能出來說句公道話。
袁隗得洗刷自家謀反的罪名,懶得理會他們。
唯一一個錄尚書事的大臣不說話,百官都不敢開口。
只有盧植仗義執言,順便把袁氏的祖宗十八代都罵了一遍。
這一下,袁氏做了什么事,大家心里就都清楚了。
董卓大怒,欲殺盧植,被議郎彭伯勸住。
盧植這么一罵,這事自然也就議不下去了。
董卓令百官解散,隨后逼迫劉辯免了盧植的官。
九月初一,董卓于北宮崇德殿召集百官,逼迫何太后寫下廢帝詔書,并且言明太后還政。
這一次,沒人敢說話了。
何太后邊哭邊寫。
這道詔書頒布后,她是一點權力都沒有了。
袁隗得到詔書,急吼吼的沖到龍椅旁,將劉辯身上的天子璽綬解了下來,掛到劉協身上。
隨后,劉辯便被袁隗拉下皇位,下到殿中,向劉協叩拜稱臣。
何太后痛哭流涕,百官心中悲痛。
連個像樣的登基儀式都沒有,劉協就這樣成為了皇帝。
董卓打開早已準備好的‘圣旨’宣讀。
除去改元,大赦天下這些常規操作,圣旨中還將袁紹起兵之事定義為勤王,在宮中亂殺是清君側。
算是在官方層面給袁氏洗白了。
忠貞之士心中紛紛冷笑。
史筆如鐵,公道自在人心。
頃洛河之水,也洗不清你袁氏篡逆之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