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盟主是黨人就行。
盟主與副盟主,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實際上卻是天差地別。
打贏了,功勞是盟主的,副盟主得往后靠。
打輸了,第一個背鍋的就是副盟主。
讓張新做副盟主,既能拉攏一個打手,又能多一個背鍋的,何樂而不為呢?
曹操無奈,只能將目光投向張新。
“宣威侯以為如何?”
“我沒意見。”
張新微微一笑。
眾諸侯聞言松了口氣。
他們最怕的就是張新年輕氣盛,非要來爭盟主之位。
給他吧,這不可能。
不給,又怕他帶兵跑了。
若是跑回青州也就算了,可若是跑到董卓那邊去,那可真就完犢子了。
“不過......”
張新話鋒一轉,看向袁紹,“我沒記錯的話,本初兄現在的官職,是渤海太守吧?”
“是。”袁紹頓感不妙。
袁遺察覺到張新想拿官職說事,忙道:“諸侯會盟,各舉義兵,我等皆是為國家效力,無有高下之分。”
“伯業之言有理。”
張新心中冷笑,嘴上卻道:“然我身為大漢上卿,卻要聽命于一郡太守,如此似乎不妥吧?”
衛將軍金印紫綬,位列上卿,是大漢帝國的第四號武官。
而太守
有一百多個呢。
袁遺一句話就想把差距抹平?
想屁吃。
“宣威侯勿慮。”
王匡拿出他們早就商議好的方案,“我等可聯名,表盟主為車騎將軍,兼領司隸校尉。”
這就叫上盟主了?
張新翻了個白眼。
“董卓會同意?”
王匡哽住。
這不就是找個名頭么?
董卓又不傻,他怎么可能會同意嘛。
“宣威侯,國難當頭,便宜行事嘛......”眾諸侯開口勸道。
正常來說,一個人要獲得官職,大致需要三步。
第一步,上表,也就是上奏。
這一步通常都是旁人來,自表的也有,但很少。
比如劉虞舉薦張新做漁陽太守,張新給部下請封之類的。
第二步,朝廷收到奏表后,商議討論。
第三步,下發圣旨,正式任命。
而所謂的‘表’,就是只走第一步。
比如眾人寫一道奏表,舉薦袁紹為車騎將軍,然后就不管了。
無論這道奏表送沒送到朝廷,朝廷同不同意,反正我袁紹就是車騎將軍了。
怎么地吧!
正是因為袁紹開了這個口子,才正式拉開了諸侯爭霸的序幕。
我打下一個郡,就可以找個人來,表我為太守。
我麾下的將領,我也可以表他們為某某將軍。
反正寫奏表的筆墨又花不了幾個錢。
什么?你覺得這樣不好?
你看看人家袁本初,天下楷模都這么做,有什么問題嗎?
許多人都認為是董卓遷都、李郭禍亂,才讓漢室威嚴掃地。
實際上,自從討董之時,袁紹自號車騎將軍的那一刻開始,漢室就已經沒有威嚴了。
各州郡都能自行任命太守將軍了,朝廷還有什么用?
“爾等是說......”
張新拍案而起,面色陰沉。
“國難當頭之際,義軍匯聚之時,第一件事不是討賊,而是自封官職么!”
不然呢?
眾諸侯聞言翻了個白眼。
你了不起,你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