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商議,只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
早在之前書信交流的時候,如何分兵、如何行事,基本都已經定下了。
第一件事,自然是給自己升官
哦不,按照眾諸侯的說法,這叫便宜行事。
一時間,諸侯們紛紛互表將軍。
不過他們還是要點臉的,沒有直接自稱將軍,而是在前面加了一個‘行’字。
‘行’和‘領’差不多,都是代理的意思。
比如鮑信表曹操為行奮武將軍,曹操又反過來表鮑信為行破虜將軍。
孔伷被表為行建威將軍
給自己封完官,部將也不能冷落。
接著又是一輪互表。
比如鮑信的弟弟鮑滔、張邈的部將衛茲等等......都被表為了偏將軍、裨將軍等地位略低的雜號將軍。
分贓完畢,眾人又一起聯名,表袁術為司隸校尉。
司隸又稱司州,司隸校尉也可以說是司州刺史。
這樣一來,出兵雒陽的名義就有了。
大帳內頓時喜氣洋洋,眾諸侯互稱‘將軍’,瘋狂商業互吹。
張新作為大漢正統的衛將軍,自然不可能去和他們過家家似的互表,掉了自己逼格。
見此情形,張新內心瘋狂搖頭。
一個自嗨的代理雜號將軍而已,這些人的嘴角都翹到了天上去。
果然成不了大事。
有人歡喜,自然就有人愁。
袁紹坐在靠中間的位置,垮著個批臉。
他不明白。
原本說好的車騎將軍,怎么就變成了行揚武將軍。
正在此時,有士卒進入帳中來報,長沙太守孫堅有信使到,求見張新。
不待張新開口,袁術就迫不及待的開始強調自己盟主的身份。
“請進來吧。”
片刻,信使來到。
趙云上前接過孫堅書信,轉呈張新。
張新打開一看。
孫堅在信中說:先前袁術來信,邀請他到魯陽駐軍。
如今他大軍已至南陽,是應袁術之請,前往魯陽屯駐,還是繼續北上,來河內與張新會師?
若是要來河內,只需張新回信一封,他即刻領軍北上,以報當年舉薦之恩。
“子清賢弟。”
袁術開口問道:“孫文臺在信中說了什么?”
“盟主自己看吧。”張新將信遞給袁術。
紀靈上前接過,轉呈袁術。
袁術看完,有些忐忑的問道:“依賢弟之見......”
孫堅也是個能打的。
說實話,袁術很需要他。
但張新剛剛推舉他做了盟主,若是張新開口要人,他還真不太好意思不給。
“便讓文臺留在南陽,以為盟主之助吧。”張新笑道。
諸侯討董,只有三個人會出力。
孫堅自不必說。
在原本的歷史中,董卓討伐戰完全就是他的個人秀。
曹操和鮑信雖然也出力了,但作用不大,還被徐榮錘了個全軍覆沒。
這也是張新為什么沒有爭奪盟主之位的原因。
沒必要。
諸侯們各自心懷鬼胎,基本上都是出工不出力,完全指揮不動。
別說他了,就連袁紹也指揮不了。
正因如此,袁紹在討董之后名望大跌。
反而是敢于進軍的曹操聲望大漲,吸引了許多人才來投。
這才讓后來的曹操有了和袁紹對抗的資本。
爭奪盟主,贏了,諸侯們不會坐視他收走勝利果實,搞不好還會來一次諸侯討張。
這些黨人掌控輿論,到時候他不得被抹黑成張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