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一路退兵,至華陰時,設宴與孫堅、曹操餞別。
按照之前與荀攸商議好的撤軍計劃,張新軍將兵分兩路。
一路以徐和,張遼、于禁等人為大將,領青徐兵從崤函古道退往雒陽,再從成皋東出,走黃河南岸到青州。
孫堅也在這一路。
他到了雒陽以后,會從大谷南下回豫州。
另一路則是以雒陽兵、西涼兵和白波黃巾為主,走軹關陘入河內,從河北佯攻冀州,圍魏救趙,迫使袁紹、韓馥退兵。
這一路軍的成分太復雜,張新必須親自統帥,方能確保無虞。
因此,從華陰開始,他就得與孫堅和曹操分開了。
宴席上,孫堅不斷發著牢騷,一會大罵袁紹那群黨人是國賊,一會又罵百官太廢物,只會拖后腿。
此次設宴只有他們三人,孫堅索性敞開了罵。
曹操不斷喝著悶酒,心中嘆息痛恨。
“本初,本初......”
張新見孫堅罵罵咧咧,不由安慰道:“事已至此,文臺便是再罵上一千句,一萬句,也無法改變事實。”
“倒不如回去之后,掃平豫州,秣馬厲兵,待后方安定之后,再行勤王。”
“也只能如此了。”
孫堅聞言嘆了口氣,對著張新舉杯。
“君侯,請飲。”
噸噸噸噸噸
杯酒下肚,張新看向曹操。
“不知孟德兄將來何打算?可有去處?”
“襄陽蔡瑁,乃我少年好友。”
曹操開口道:“自去歲劉景升入荊州以來,對其多加倚重,我意先投到他的麾下,再尋機說動劉荊州與君侯、文臺兄一起勤王!”
再次勤王,是帳中三人這幾日達成的共識。
于張新而言,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后續變法改革,根治時代頑疾,實現胸中抱負的必需品。
普及教育、提高生產力、打碎士族豪強的莊園經濟、解放佃農、開科取士等等
每一項都是在世家大族的身上割肉。
若無天子在手,這些政令頒布下去,一定會有人以名不正、言不順的借口反對。
甚至都有可能頒布不下去。
說破大天,你張新也就是個衛將軍、青州牧而已,有什么資格更改國策?
有了天子在手,雖然那些大族一樣還會反對,但起碼從名義上來說,已經沒有問題了。
很多時候,做事要的不就是一個名義么?
長安城,我張新必會再來!
孫曹二人就不必說了。
這倆現在還是忠臣。
張新聽聞曹操要去投蔡瑁,心中直呼好家伙。
“這是倒反天罡了呀!”
不過你還別說。
若是張新拿下冀州之后,再順手把河內收入囊中,便能再從軹關陘入河東,進攻長安。
孫堅那邊掃平豫州,依舊可以從大谷入雒陽,走崤函古道。
如果曹操真能說動劉表出兵,他就可以從丹水北上,走武關直插長安。
這條路,也是當年劉邦滅秦所走的路。
張新在北,孫堅在中,曹操在南。
三路齊發,無論到時候長安掌權是董卓還是李傕郭汜,都難免顧此失彼。
不得不說,現在的小黑胖子在戰術上雖然還很菜,但戰略上的眼光還是很不錯的。
“好,那就祝孟德兄馬到功成!”
張新舉杯。
三人在帳中盟誓,來日定當再次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