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親衛走后,張新翻閱起記憶中的歷史,仔細思考。
“董卓死,李郭亂,人還是那些人,大致事件應該不會改變吧......”
張新的心中有些擔憂。
現在歷史已經改變了許多,他腦中能用的先知優勢已經越來越少了。
長安朝廷發生什么事,他其實并不在意。
能讓他在乎的,也就只有蔡邕父女。
老頭那邊,他寫了書信給王允,讓他多擔待一點,給個面子。
沒辦法,王允不是何進和董卓,不能用兵勢威脅。
張新威脅何進,能讓何進叫他子清賢弟。
威脅董卓,能讓董卓把孫女送過來,做個君子協定。
可若是威脅王允?
王允估計會直接跳起來,先把他大罵一頓,然后脖子一梗。
“匹夫!老夫的腦袋就在這里,有種你就砍了去!”
既然如此,若他不肯放過老頭,張新也只能令人把他刺了。
至于刺殺王允之后的政治影響,到時候再說吧。
反正誰動我家老頭,誰就得死!
哪怕他是王嬌的族父也不行。
再者說了,若是刺了王允,朝廷百官大概率是會赦免西涼兵的。
那么,李郭之亂就極有可能不會發生
思及此處,張新心中一動。
“來人!”
一名親衛走了進來。
“主公。”
“你去追上先前的兄弟,告訴他們......”
張新猶豫了一下,搖了搖頭。
“算了,你先退下吧。”
“諾。”
親衛一臉疑惑的退下。
張新站起身來,在堂中左右踱步。
王允現在剛為漢室立下曠世奇功,聲望如日中天,暫時還沒到后來‘群下不附’的階段。
自己若是直接刺殺于他,雖有利于天下人,卻不利于自己。
負面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天下人只會覺得他想做下一個董卓。
倒不如等等看。
若他還是要殺蔡邕,那時再刺,起碼還能占個孝道的大義。
可如若他真的聽勸,放過蔡邕,屆時李郭反攻長安,關中生靈涂炭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張新長嘆一聲,“孟德之言,我今日知矣。”
明明只要把王允殺了,就能將一場災禍消弭于無形,可他卻不能輕易這么做。
殺了王允,保了關中百姓,卻會斷送自己的名聲。
到那時,不僅長安朝廷的百官不會支持他,甚至就連與他素來親密的孫堅,都極有可能認為他有不臣之心。
人心不附,他還怎么一統天下?
為一關中而舍天下,實不能為也。
“罷了罷了。”
張新坐了回去,再次研墨提筆,給王允又寫了一封信,勸他赦免西涼兵。
“良言能不能勸這該死的鬼,盡人事,聽天命吧......”
“來人。”
張新再次喚來親衛,讓他追上先前的人,把這封信一并給王允送去。
不過他的心中對此并未抱有多大希望。
朝中百官皆勸,甚至其中還有士孫瑞、馬日磾這種德高望重,資歷深厚的大員。
這么多人聚在一起,都勸不動。
張新估摸著王允也不會太把自己這封信當回事。
論官職,王允現在是司徒,錄尚書事,以三公之身總攬朝政。
他只是一個出鎮地方的青州牧、衛將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