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0字大章,不太好分,一起發)
孫堅看著張新,心里感覺有些沒底。
方才的結親之言,只是他一時興起,隨口說的。
現在細細思之,覺得頗為不妥。
張新本人的出身雖然不好,但他立下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
擊烏桓、破鮮卑,解除北疆大患。
這么多年過去,哪怕中原都已經亂成這樣了,幽州那邊的鮮卑和烏桓依舊不敢動。
若是換在光和年間,鮮卑鐵騎早就南下寇掠了。
一介反賊,能以十九歲的年紀得封縣侯,還是一個名號侯。
可想而知,他的功勞到底有多大!
更別提討董之時,大部分功勞都是張新的。
這一次討董,孫堅立下的功勞著實不多,滿打滿算也就攻克了一個陜縣。
還是在張新的協助下攻克的。
剩下的,就全是苦勞了。
相比于歷史上獨自收復雒陽,擊退董卓的孫堅,此時的他確實沒有什么能夠拿得出手的功績。
唯一一個值得稱道的剿滅區星,那還是在張新的舉薦下,才能有這個機會。
不僅如此,張新還是大儒蔡邕的弟子,當世名士。
更別提他家還有那位劉夫人。
先帝妹婿,今上姑父的身份,那就是個公開的秘密。
孫堅捫心自問,假使他處于張新那個位置上,一定會讓兒子們去娶那些名門望族家的女兒,好將張氏打造成一個天下望族。
說出去,自己是兗州牧,烏程侯,一方諸侯。
實際上若是沒有張新出力,自己到現在恐怕還是一個議郎呢。
張新喜歡孫策,肯嫁個女兒過來,已經是很看得起他孫堅了。
他能接受自己這一介武夫的女兒,去做他的兒媳婦么?
孫堅見張新不語,想要撤回剛才那句話,卻又不敢。
要是撤回了,那就真成逗張新玩了。
場面一時間安靜下來。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張新根本沒有嫌棄他女兒的想法,只是在心里糾結,這個女兒到底是不是孫尚香。
“文臺。”
張新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直接問。
“你這女兒叫什么名字?”
結親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如今張新尚未納采,便開始問名,其實是于禮不合的。
不過孫堅又不是那幫儒生,想來對這種事情也沒有那么講究。
果然,聽聞張新開口詢問,孫堅大喜。
“小女名叫孫仁。”
“文臺只有這一個女兒嗎?”張新再問。
“君侯此言何意?莫非他嫌一個女兒不夠?”
孫堅心中疑惑,嘴上卻不敢怠慢,忙道:“堅共有五子三女。”
“前四子策、權、翊、匡乃是正妻吳氏嫡出,幼子朗乃是庶出。”
“三女之中,幼女仁亦是吳氏所出,其余二女乃是庶出,怕是配不上君侯之子。”
“沒想到孫文臺一介武夫,起名倒是挺有水平的。”
張新點點頭,“看來這個應該就是孫尚香了。”
策和權,是權力的意思。
翊和匡,是輔助的意思。
朗和仁,是善良仁義的意思。
都能對應的上。
孫尚香這個名字,最早源自京劇《甘露寺》,屬于是孫夫人的藝名。
在明代的初版三國演義中,她的名字就叫孫仁。
后來隨著《甘露寺》這一出戲的傳播,孫尚香這個名字逐漸為大眾所接受。
后續版本的演義也將孫夫人的名字改成了孫尚香。
除此之外,甘露寺還虛構了一個吳國太,設定是吳夫人的妹妹,說孫策他們哥兒四個是吳夫人生的,孫尚香是吳國太生的。
張新與孫堅相交數載,知道他只有一個吳夫人。
這樣看來,這個吳氏所出之女,基本上就是劉備的那個孫夫人沒跑了。
張新也將自己家的情況說了一下。
“不知文臺欲與我第幾子結親?”
孫堅思索了一番。
“張平,如何?”
他其實挺想讓張桓做他女婿的。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