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若張新攻清河,則清淵守軍能救。
若張新走東郡,則魏縣守軍可擋。
韓馥采納了他的建議,用從事趙浮、程奐守魏縣,讓袁紹麾下的顏良、文丑去清淵駐扎。
軍事上的策略定好,接下來就該走外交渠道了。
沮授放眼望去,突然發現
怎么外面都是張新的人?
東邊的青州,是張新的大本營。
南邊是孫堅的兗州,是張新的盟友。
西邊的黑山黃巾
懂的都懂。
北邊的劉虞,是張新的舊主。
這么一看的話,冀州早已被張新的勢力四面包圍了。
不過好在,四周還有一些小諸侯,可以爭取一下。
首當其沖的,就是緊鄰魏郡的河內太守張楊。
太行八陘中白陘的出口,就在河內郡的朝歌縣。
朝歌東邊幾十里就是魏郡的重要渡口黎陽,北邊百余里就是鄴縣。
若能將張楊拉攏過來,他們就不必在白陘布置兵力,防備黑山黃巾了。
然而正如張新所料。
袁紹的名聲太爛,張新善戰的名聲實在太響。
張楊:我打張新?真的假的?
然后他就以自己是張新故吏的理由,拒絕了韓馥的拉攏。
張楊這邊拉不到,袁紹又給韓馥出了個主意。
“遼西公孫瓚膂力過人,其麾下有騎兵三千余人,號白馬義從,十分精銳。”
“瓚與張新素有私怨,明公可遣使說之。”
“若能得公孫瓚之助,則我軍不必心懼張新騎兵也。”
當初張新彈劾公孫瓚的時候,袁紹就在雒陽,知道有這么一回事。
公孫瓚在官場混了十幾年,才混了個遼東屬國的長史。
好不容易有統領烏桓突騎去涼州作戰的機會,結果因為他貪墨烏桓人的軍餉,被張新一封彈劾奏疏,又貶去做縣丞了。
袁紹估摸著,公孫瓚的心里應該恨死了張新。
比起歷史上都督北方四州的薊侯,現在的公孫瓚混得著實有點慘。
在原本的歷史中,張舉、張純叛亂,鮮卑、烏桓肆掠,持續數年,將幽冀二州攪的天翻地覆。
公孫瓚也是在這段時期,以軍功晉升,在董卓進京之前就掌控了萬余步騎的兵權,成為一方諸侯。
討董之后,諸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這時青州黃巾突然進犯渤海。
彼時的公孫瓚已與袁紹結盟,暗中約定瓜分冀州。
見黃巾來襲,公孫瓚領兵擊之,在東光南大破黃巾兩陣,繳獲甲胄輜重無數,俘虜七萬余人。
這個東光南,就是之前淳于瓊屯駐的那個東光縣的南邊。
正是憑借著黃巾的饋贈,公孫瓚正式成為三國前期最為強大的諸侯。
沒有之一。
當時幽、冀、青、兗四州皆畏公孫瓚之名,各郡縣對他派來的太守、刺史等官員,全部予以承認,配合工作。
然而由于張新的出現,張舉、張純還沒來得及造反,在家里就被顧雍抓了。
烏桓、鮮卑現在都是大大滴良民。
青州黃巾就更別說了。
公孫瓚的經驗包全被張新吃了個干凈。
連口渣都沒給他剩。
失去了這些經驗包,公孫瓚這么多年,也就憑借著管子城那一戰的苦勞,在盧植的運作下,勉強混了個校尉之職,手底下只有那可憐兮兮的三千兵馬。
就這,其中還有五百兵馬,是公孫瓚以隨從名義,登記在冊的。
沒辦法。
一部校尉的兵馬上限是兩千五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