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落榜,魏子杰沒有茫然,也沒有彷徨,他其實心里清楚,越州有李明遠,京城可沒有,他通過會試的可能就是零!
之所以參加這一次的會試,也只不過是抱著最后一絲僥幸心理罷了。
所以落榜之后,魏子杰也沒有太失望,收拾行李返回了家鄉。
回到家鄉又等待了半年,遲遲等不到授官通知的魏子杰終于放棄最后一絲幻想,選擇走出家門尋找工作補貼家用。
或許是魏子杰的學識打動了當地的縣令,魏子杰得到了當地縣令的青睞,成為了縣令的師爺。
自此,魏子杰家里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許多,父母耕地,魏子杰給縣令當師爺,收入在那個時代算是頗為不俗的,家里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
只是……每當深夜躺在床上的時候,魏子杰總是會難免有些遺憾。
他的夢想從來都是治理一方,而不是當一個只能為縣令出謀劃策的師爺。
好在,魏子杰是個務實的人,即便不喜師爺這份工作,仍然盡職盡責的幫助縣令處理縣內的事務,將一切事務都處理的井井有條。
而在此期間,魏子杰也學到了許多書本之中學不到的知識,知道了該如何去治理一方,該如何當好一個官員。
就這樣,魏子杰當了三年的師爺,三年后,縣令升官,魏子杰也跟著縣令去到了郡城,有了更加廣闊的見識,更加開闊的視野,處理起政務來愈發得心應手。
也正是這個時候,魏子杰才知道,夏國的百姓有多么的艱苦。
郡內超過七成的土地是掌握在地主豪強手上,占據郡內人口超過九成的普通百姓只占有不到三成的土地,且他們還需要承擔朝廷糧稅、徭役、征丁等等等等……
占有土地最少的普通百姓,卻需要承受最大的負擔,這無疑是十分不合理的。
魏子杰想過要改變這種狀況,可當他向自己的恩主提出這件事的時候,此時已經貴為郡守的恩主卻是神色大變,諱莫如深的提醒魏子杰道:“子杰,我知你愛惜百姓,可這些世家大族,絕非我等能夠撼動的,往后萬萬不可再提及此事。”
這一刻,魏子杰終于明白,郡守,或者說大多數的官員并非不知道這件事,只是他們無力改變,或者說……不敢去動地主豪強的利益罷了。
即便是他的恩主,貴為郡守的劉錫,當談起此事的時候也是神色大變,眼神驚慌,地主豪強的勢力之大可見一斑了。
這讓魏子杰對李明遠愈加的敬佩,在所有官員都對地主豪強畏之如虎的情況下,知州李明遠卻能一直貫徹自己的理念,不斷的施行著扼制地主豪強的政策,很難想象,李明遠承受的壓力會有多大。
想到李明遠,魏子杰便忍不住回想起了當初自己在貢院門外遇到的那個和藹的老人。
下值回到家中后,他忍不住寫了一封信件,在信上詳細的將自己在郡內發覺的種種狀況,試圖與李明遠進行探討,并且派人將信件送往了府城。
魏子杰本以為,這封信件會石沉大海,不料沒過多久,他便是收到了李明遠的回信。
信上李明遠贊同了魏子杰的種種觀點,并告訴魏子杰,他一直在致力于改變這種局面,還在信上詢問魏子杰有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