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里,就是一副技術大公關的熱鬧景象。
他們和盛寶公司一起研究,不僅拿著盛寶的工資,盛寶的技術也和他們單位一起共享。
這個政策讓各大航空單位的頂級人才都匯聚在盛寶航空,他們聚集在一起這么長時間了,收獲也是很大的,這段時間他們攻克的技術是海量的。
特別是幾位蘇聯來的頂級設計師到來之后,運20的項目進度再次加快。
現在運20不管是總體設計還是各種配套系統的設計,很多技術都已經攻克,按照目前的進度來看,今年下半年就有可能完成整機的理論設計。
完成理論設計后,運20的第一架原型機就會開啟制造,這個速度絕對是火箭一般的速度,如果沒有這些人才和華盛集團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僅僅前期的理論設計,耗費個五年八年的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現在,一切都提前了很多很多。特別是蘇聯的幾位大佬到來后,運20的設計工作的速度快速提升,因為這幾個大佬太熟悉運輸機的設計了。而且他們已經設計出了好幾款成熟的運輸機,在他們看來,運20這種運輸機太簡單了,個頭跟伊爾76大小差不多。
雖然這幾個人沒有參與伊爾76的設計,但是他們卻是安124和安225的設計師啊,連安124和安225這種巨無霸都能設計出來,運20這種小型飛機,在他們眼里也許就是個小玩具。
也正因為他們的到來,理論設計才進入飛快,再過幾個月最終的設計應該能完成。完成后剩下的事情就是生產樣機,然后進行各種實驗,然后最終定型生產。
而運20只是個開始,現在盛寶野心勃勃,等運20設計完成后,他們準備在安124的基礎上設計運30,對標安124和銀河運輸機,到時候別看運30更大,但是設計也許會更快,因為對于盛寶來說,他們可能就是在安124的基礎上優化一下就能變成運30了。
現在華夏有一架安124,而幾位總設計師也在,這事情就變得簡單多了。到時候甚至可能運30先定型量產也不是沒可能,這就是人才的重要性。
至于安225,這個大家伙,其實華夏現在對這這個大家伙是沒什么需求的。未來需求也不多,畢竟這玩意實在是太大了。
別說安225了,就算是安124這個級別的運輸機,其實大部分用的次數也都不多。哪怕是美國,很多時候主要還是用c-17。因為很多時候,根本用不到特別大的運輸機。
這還是美國這種在全球獨霸的國家,美國需要有快速全球投送兵力的能,所以對于這種大型運輸機需求量很大。
而華夏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執行的是國土防御戰略,對于大型運輸機的需求量并不算太大,武器裝備這東西,除了技術外,需求還是需要考慮一個國家的戰略需求和能力,并不是先進的裝備越多越好。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