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光有信任自是還不夠。
易筋洗髓經,與如來神掌,金剛不壞神功,菩提心經并列,是天心寺四大神功之一。
傳功長老已然言明,想要修習,除了需要極為高深的佛學造詣,還要有德行兼備。
佛學造詣,是修習絕學入門前置基礎,是沈翊必須要持續提升的。
德行兼備只能通過日積月累的表現,一點一點積累和樹立。
亦或者,是要對天心寺作出某種突出貢獻,這一點,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沈翊并不著急。
一縷佛意化菩提在識海扎根之后,他的心性變得愈發沉穩。
好似山間的青松。
任憑山風呼嘯,我自巋然不動。
于是,沈翊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起來,不需要灑掃、迎客和照顧流民。
只要潛心在羅漢院學佛練武,偶爾去藏經閣抄錄經書,日子簡單卻無比充實。
羅漢院傳功,從入門基礎到進階武學,最高的也只是功至后天而已。
沈翊也只是翻閱借鑒。
并不會專門投入潛修時間專項鉆研,他把更多的潛修時間留給研習佛法。
三年潛修。
沈翊將羅漢院的佛學經典倒背如流,經文經義信手拈來,侃侃而談。
靈臺菩提生根發芽,長成幼苗。
現實中。
在羅漢院修行三月,沈翊已經可以和傳功長老探討佛法,辯論禪機。
沈翊開始常駐藏經閣。
藏經閣的一層,羅列三千佛學經典。
沈翊從書架上的第一卷開始。
拿下經卷,坐在幾案前,悉心研讀,通讀一遍后,便在潛修空間中投入時間繼續鉆研。
如此周而復始。
不知時間流逝。
初時,藏經閣里的掃地老僧尚不在意沈翊這個三天兩頭往閣中跑的生面孔。
每一個新入寺的和尚都會經歷這個階段,對天心寺的藏經閣充滿了無盡的好奇。
但漸漸的。
他們就會發現藏經閣里有的,也只是如山的佛經,比他們在靜堂讀的,更加晦澀難懂。
亦或者有更高深的武學,但那也只是羅漢院、達摩院的所授武學的書籍抄錄而已。
沒什么稀奇。
所以這些個年輕和尚很快就不再來了,而藏經閣里,長年累月更是只有他一人而已。
嗯,現在多了一個人。
掃地老僧一手拿著一張炊餅,一手執著掃把,咬了一口,嚼得津津有味。
他就靠在二樓的欄桿處,瞇眼瞧著樓下書案上那沉靜專注的身影。
這幾個月來,這個小家伙每天都往藏經閣跑,起初是做些灑掃雜役的活計,這倒沒什么。
最近卻是有些夸張。
天剛亮就敲門進來,給他帶了廚房的炊餅和米粥,然后就一頭扎進佛經里。
看完一本,又起身到書架換下一本。
但老僧卻是嘆息一聲。
搖了搖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