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它們的選擇。”
那是兩個看起來截然不同的個體。
一個呈圓形,晶瑩剔透,仿佛淚滴,體表伸展出十根細小的絨毛:
另一個,則是現在太陽族的竹節蟲模樣。
震蕩波指著兩個圖案,說道:
“最初的太陽族,并非現在的模樣。
“那時候的它們是一種直徑15cm的圓形球體,生長在晶簇末端。
“這才符合它們誕生時的情況——塔恩的能量液滲入那座太空橋地表,滴落到管路,引燃那些晶簇時,電火花與能量在晶簇末端聚集成顆粒狀。
“那些顆粒,就是最初的晶簇蟲。
“這和我們現在見到的太陽族外觀大相徑庭。
“其實,變化的不只是外觀。
“現在太陽族的硅基神經突觸數量,電訊號傳導效率,是最初的太陽族無法想象的。
“這正是太陽族改變時間感知顆粒度的關鍵:
“它們選擇打碎自己。
“起初發現這一點的,是一只意外失墜,卻沒有把自己完全摔碎的晶簇蟲。
“它是一支探險小隊的成員,在文明最初的歲月,跟隨隊伍在太空橋的管道中尋找新的能量和生存空間。
“那只小蟲子從大約一米高的位置跌落,摔成一灘炸開的碎玻璃和液體。
“那時候的太陽族還沒有自己的能量供給設施,它們實行嚴格的配給制——所以,當隊友們看到它摔下去的時候,根據族規,立即向它致意,并離開了這里。它們是分秒必爭的種族,沒有時間能留給悲傷和憐憫。
“但那只摔下去的晶簇蟲,卻奇跡般地挺過了瀕死階段。
“它沒有死。
“它發現,隨著自己損失了一些能量液儲備,它對時間的感知,反而變得異常敏銳。
“這是因為,它的軀體被打碎后,神經突觸進行了錯誤的愈合,原本電訊號的放射性傳遞方式,變成了更少,但更直接的聯系。
“具體原理我不展開闡明,這對人類的意義不大。總之,這個茍延殘喘的幸運兒發現,自己似乎……在主觀層面,打破了時間感知的詛咒。
“它在那一米的深淵下痛苦地掙扎了一天,而那一天對他而言,仿佛數十天般漫長。
“最后,它還是死了。
“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它用自己的能量液,在地面上記錄下了這珍貴的信息,并努力量化出導致其時間感知顆粒度變化的直接條件,包括受傷的原因、傷重情況、體液損失情況、肢體畸形愈合情況,自己的主觀感受,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之間的比例,以及它最后活了多久。
“它盡了它的職責。
“大約半年后,另一只探索隊活著翻過了‘一米懸崖’,并找到了它干枯的殘骸。
“也看到了它留下的文字。”
震蕩波投影設備上,圓形的晶簇蟲開始變化。
它逐漸變得越來越長,從圓形變成橢圓,再變成大拇指指節仿佛,再變長……
每一次改變,其上都會閃爍過一個數字:一千代、兩千代、三千代……
震蕩波的聲音同時響起:
“從那開始,欣喜若狂的太陽族,開始了自己的蛻變。”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