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鑒定的是一幅畫。樣式古樸,紙張,包軸,顏色,打開來時顯得陳舊。
鑒定古字畫的是排第二位的李學中教投,周宣離鑒定席的距離約有四米多,那名收藏者把畫打開時。周宣是見到了,但時間不長,也瞧不清楚,以他的觀察來說,像是古畫,不過他對字畫的知識是最缺乏,細細的看也不一定看得出來什么,更別說這么晃眼一下了。
李學中凝神仔細的看了一陣。然后才說道:“你這幅畫,樣式看起來古樸,包軸包漿都做得很古,但事實上,這都是做舊仿古的,再從畫工上說,這畫的筆意不夠圓潤,從細微處看來,手法有現代畫藝的痕跡,說明這只是一件現代工藝品做舊的。”
周宣運起冰氣測了一下,如李學中所說,確實是近代仿制品,而且時間就是這幾年。
第二件是一件玉石雕印章,印章長約兩寸,印章面呈四方形,約兩厘米直徑,印章前半端是四方長形柱樣,后半端祥云狀,云彩尾端連到方形柱上,色呈金黃,這個顏色極像古代皇帝穿的黃袍,金龍呈祥。
鑒定印章的是排第三位的張志森教授,是專門鑒定玉石雜項之類的專家。
對于玉器,且宣還是比較熟悉的,但他見過玩過的絕大多數是翡翠,這個印章顯然不是翡翠,翡翠的顏色不會通體呈黃,以前是沒見過的,用冰氣功一測,當即知道這是田黃玉。黃玉印章的質地顯然有假,因為冰氣測得印章表面出…慌酸浸留在里面,分子極小極弱,但這跟做假翡翠手法相接近。
翡翠做假的手法周宣可是明白得透,對付初玩玉的人,用玻璃仿制品就可以了,市場上仿翡翠最普遍的質品就是玻璃制,如一些小圓環,雞心,玉牌,菩薩像等等,不過玻璃制品也最容易辨認。
玻璃制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范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溢出一點,冷卻后成為隱隱凸起的范線。用手摸、眼看都會有所發現。如果拿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氣泡。
對付有一定藏齡和研究的玩家們,玻璃制品玉件便不夠用了,廈品高手們便會用“穿衣澆色。等等手法來做假,在賣場中的絕大部份劣質玉都,通過強酸浸泡透色,翡翠和玉如果被強酸浸泡。會變得很軟和質地松散,這時把所需要的色素加進去,浸泡的時間過后,浸泡的玉一冷卻,顏色就定了下來,這種上的顏色很是鮮艷,也極為誘人,還輕易不容易瞧出來,不過這種顏色一般超過一兩年后就會褪色,而且褪色后就無法再恢復,價值也會變得一錢不值。
翡翠的假可以這樣制,而其他種類的玉當然一樣也可以這樣制,翡翠是網玉,是玉石中硬度最高的,而其他的玉硬度就低得多了,比玻璃的硬度還得幾分,用強酸浸泡上色最容易。
這塊田黃石的印章就是用強酸浸泡上色的,顏色雖鮮亮,但做假的人顯然知道這東西不宜長期在手中玩摸,強酸遺留的分子對人體可是有害的。
張志森把印章拿在手中仔細的瞧著,最后又用鼻子聞了聞,然后皺了皺眉頭,說道:“這枚印章的質地是田黃石沒錯,但質地并不是上等,甚至連中等都不是,是劣質的硬田石。”
印章的主人是一個三十來歲的中年男人,聽了張志森的話愣道:“張教授,搞錯了沒有?我可是花了八萬塊買下來的這枚田黃印章,還請人鑒定過,這是用金裹銀的上品田黃石雕刻的!”
張志森搖搖頭道:“沒錯,這枚印章只是用硬田石浸泡強酸上色而成,顏色雖然鮮艷,但兩年后就會褪色,一旦褪色,就一錢不值,你仔細聞一聞,時間長一點。就會嗅到極微弱的酸味,這是強酸浸入石質里留下的。”
那男子呆了呆,迅即抓起印章放到鼻端嗅了一會兒,卻是皺了皺眉頭,說道:“我怎么聞不到?”
張志森笑了笑,說道:“先生,這些辨識方法通常是要行家里手才很熟悉,一般的初玩者是無法識別的,我先給你們說一說田黃石吧,田黃石產于福州壽山鄉壽山溪兩旁的水稻田下,是壽山石中最好的品種。因為極其稀少,而現在幾乎已經沒有產量了,所以就更加珍貴,也是印章石中最貴重的品種。”
周宣對國內的玉石知之甚少,所熟的就只是翡翠,這時聽張志森教授說起來,聽得很有興趣,又因為用冰氣探測了這枚田黃石的真偽,所以知道底細,張志森辨識得一點錯都沒有,顯然確實是知之甚深。“田黃石從由母礦中分裂出來再埋藏到田間,其間歷經了數百萬年之久,在特殊的環境和特殊條件下,田黃石逐漸地改變了它原來的形態、色彩和質地,出現了其獨具的外觀特征。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石形、石質、石色、石皮以及蘿卜紋、紅筋等六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