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不堪設想。
所以伯恩斯坦一直以來都覺得被動防御不是什么好辦法。
“盟友怎么說?我們不是給他們一批蜂群無人機嗎?主動出擊啊,在他們之前就干掉發射基地啊。”
下屬點點頭:“盟友確實在實施這類計劃,已經用我們支援的ard無人機進行了幾批次的襲擊,但是效果不甚理想。”
“為什么?”
“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ard的無人機故障率比較高。”
伯恩斯坦聞言,覺得這沒什么:“ard已經是我們能找到最好的供應商了,其他廠商更差,另一方面呢?”
“另一方面,敵軍似乎掌握了一些克制低空無人機的防空手段,比如陸防炮和干擾槍之類的設備。”
“我無法相信!”
伯恩斯坦上火極了。
火箭彈技術進步也就算,現在老鄉們防空技術也跟著發展,沒有天理簡直。
最關鍵的是。
這邊剛給友軍送過去幾批蜂群無人機,那邊就加強防控。
見招拆招,游刃有余。
冥冥之中有點邪門。
“所以中央司令部那這份報告給我們是要怎樣,是讓我監督ard生產更好的飛機,還是讓我去中東替他們防空?”
下屬從報告中掏出一張照片:“他們希望我們協助調查一下。”
“調查什么?”
“這是最新繳獲的火箭彈啞彈的照片,司令部希望我們搞清楚這些火箭彈的來源,并且想辦法從根源制止。”
“嗯?”伯恩斯坦終于提起了一些精神。
你別說。
中央司令部還終于干了一件正經事兒。
既然防御不了,那確實就不如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假如這些武器是本地生產的,只要搞到武器生產基地的情報,一顆導彈下去就完事兒。
假如不是本地生產,通過其他手段威懾恐嚇生產國,甚至可以從海上禁運。
無論如何,效果都要比鐵穹換鐵皮劃來一些。
幾分鐘后。
伯恩斯坦出現在了任務室,繳獲的武器圖片也增強放大,出現在了大屏幕上。
一位武器情報專家立刻開始分析。
“從形態上看,這種建議裝備是具備一定的空氣動力學設計的。”
“尤其是他們在后部加裝的穩定尾翼,頗有幾分制式武器的樣子。”
“另外,戰斗部好像也強化過了,殉爆的幾率會變小。”
“但……”
伯恩斯坦敏銳的察覺到這位專家似乎是抓到了線索:“什么?”
“但很奇怪,他這個火箭彈的口徑,很不尋常。”
“細說。”
武器專家拿出多幅照片:“情報上說,所有繳獲的裝備口徑都是114mm。”
“這就很奇怪了。”
“火箭炮的口徑有很多種。”
“小到88、107、122,大到220、300之類的,數字都是統一的。”
“114mm這個口徑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這個角度伯恩斯坦之前到沒有注意過。
無論是子彈、炮彈還是火箭彈。
只要是戰斗部,口徑基本都是制式的。
就像螺絲釘一樣,標準都是通用的。
因為這牽扯到適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