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千道一萬。
人家電商平臺掌握著終端,稍微整點幺蛾子,就能影響商戶對快遞企業的選擇。
想要硬氣一些,就得掌握終端客戶,就得有一個自有平臺。
“你想沒想過自己做個平臺呢?”
衛筱點頭:“想過,也做過,不成功,總要狗幣要害本宮。”
類似的手段衛筱也不是沒有考慮過。
幾年前順風就推出過自己的購物平臺。
接著自家的物流優勢,主要側重于生鮮這些對時效要求賊高的產品。
但當時競爭太過激烈。
幾家電商平臺都像瘋了一樣撒補貼。
順風上下一合計,看似小小的電商,實則比實業還燒錢。
一不小心,所有投入會變成一地雞毛。
一樣的錢投入運力建設,再不濟最后還能剩下幾架飛機。
于是自有平臺嘗試一段時間之后也就擱置下來了。
不過。
陳晨覺得今是不同往日。
“以前不成功,不一定現在也不成功,正好借著和小時達這一波,營銷基礎有了,不妨再試一試。”
“可小時達用火箭送快遞,可靠性是個問題。”
陳晨輕聲道:“重要的不是用什么送快遞,重要的是小時達,妙音已經開始宣傳了,這些流量不蹭白不蹭。”
妙音的推廣已經進入了第二輪,全網到處都充斥著妙音的軟文。
【妙音攜手順風,強勢殺入快遞4.0】
【感謝妙音送來的大火箭】
【火箭送快遞,全球小時達,大型紀錄片正在播出】
第二輪推廣請的都是一些營銷號,不管是哪個平臺,都能刷到一些。
傳播形式大多都是以改搞樂子和抽象為主,因此完播率很出色,消除了用戶的陌生感。
當然,這也只是第二波的初始階段。
隨著用戶越來越熟知,后面的推廣就是無差別投放了。
每個視頻的右下角清楚的標明了推廣,量也比之前一個階段指數級提升,主打一個洗腦。
可經過前幾輪的營銷鋪墊之后,用戶對于這種鋪天蓋地的影響流也并不反感。
這天中午。
蔣坤拿著第三波推廣的方案來到了徐闖的辦公室。
“第二輪推廣已經達到了預期效果,我們陳總那邊發射已經提上了日程,所以接下來幾波是流量的關鍵。”
有前幾波的成功經驗,徐闖對于蔣坤的水平很放心:“流量這塊有蔣總監你拿捏,我是完全放心的。”
“那這個方案就定了。”
“定吧。”
剛開始的營銷妙音這邊還參與了點,后來發現人家蔣坤的方案流量更大,徐闖索性讓朱經理做了副手。
他還有點小感慨,陳總是敞亮人。
營銷這塊本來是妙音負主責的,人陳總主動提供幫助,主動讓自己的總監常駐妙音,大愛無疆。
直到最后一波營銷鋪開,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洗腦sloga。
買生鮮上妙音,順風小時達。
買手機上妙音,順風小時達。
買電器上妙音,順風小時達。
“……”
洗腦是夠洗腦,但徐闖心說好像不太對。
看似兩家公司平分slogan,客戶最后最后記住的只有順風小時達。
:<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手機版:<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