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板,東汽的賈總到了,在大會議室。”
沈欣推門走了進來,身穿著一身精致剪裁的西裝,顯得有些著急忙慌。
衛筱聞言摩拳擦掌,從椅背上拿起了自己的外套,面對鏡子仔細的梳理額前的劉海。
“沈姐,讓宋杰和俞兆林準備好資料,在前臺待命。”
“你和我先去會會這位賈總。”
“要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力應對這場磋商。”
妝容儀表確認無疑,衛筱走出辦公室,一路上都在給自己打氣。
自從和盧叔請教之后,衛筱茅塞頓開。
對于造車的具體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框架。
盧叔說的沒有錯。
3分垂直整合,7分水平協作是她目前最優的選擇。
那么。
找一家靠譜的代工廠進行合作就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這家公司的選擇衛筱斟酌了很久,做過無數次的橫向對比。
國內擁有整車制造資質的企業并不多,刨除貨車和商用汽車,剩下的乘用車制造廠家更是屈指可數,滿打滿算十來家。
所以衛筱的合作對象就選定在這十來家公司中。
至于怎么選,衛筱也經過了一番頭腦風暴。
首先,車企自身的業務要過硬。
不能是那種在前一階段趁著熱錢入場的新玩家。
也不能是靠著一張牌照吃老本,沒有硬實力的老企業。
一定要是那種深度參與了國內汽車工業發展,并且拿出過過硬產品,有成功經歷的企業。
于是。
名單里的企業數量瞬間減半。
其次,車企自有的新能源品牌不能太強勢。
比如近十年崛起的那些自主新能源品牌。
人家抓住了市場機遇,深耕十多年,從默默無聞的小廠家干到年銷量500萬量的巨頭。
旗下品牌七八個,各個都是戰斗力極強的車型。
像這種企業,跑去合作,無異于自找苦吃。
人家沒有外部資金介入,都活的好好的,干嘛還要費勁巴拉搞合資?
如此。
衛筱的名單里只剩下了三家老牌國企。
這三家企業都有幾十年的歷史,深度參與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早年市場上百分之九十的合資車都出自這三家之手。
只不過體量太過龐大,難以轉向。
當新能源浪潮襲來的時候,他們航母掉頭,有些慢了。
等回過神來的時候,新勢力已經搶占了市場。
他們后知后覺的發布新能源品牌,在市場的夾縫中求生存。
但效果一般,只能靠燃油車合資車的底蘊硬撐。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所有車企里最需要新能量注入的。
只有大膽改革,才能在產業轉型中占得一席之地。
而且這三家的工業底蘊厚,品牌有保障,恰好符合衛筱自身的要求。
所以衛筱選擇了東汽作為最終目標。
原因無他,因為自己的人脈可以夠得到。
“賈總,幸會!”走進大會議室的衛筱滿臉商務。
賈旭召對于這位物流女王心里還有一些敬意,連忙起身相迎,一個勁的夸順風的總部壯觀,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他來之前,中間人老盧只是說順風有意向合作。
賈旭召想當然。
一家物流企業要和自己這個車企合作,那自然是關于采購貨車方面的事情。
如此一來,他是乙方,衛筱是甲方。
自己天然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