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倒不是,只是這幾年都沒有新牌照下來了,哪怕是那些年銷量百萬輛的廠家,合資代工的大有人在。”
“哦……這樣啊,我是親耳聽說的。”
“???”
陳晨風輕云淡:“發展委一位張姓的主管司長當著我的面兒承諾的。”
“張震寰?”盧斌瞪大了眼囧。
“就是他,他同意順風和晨盾合資造車,我離開首都的時候已經在寫文件了,聽說他們準備注銷一個倒閉車企的牌照,然后轉給我們。”
衛筱遲疑了半秒鐘。
然后狂喜。
“我——擦!真的假的?”
“保真。”
“也就是說,剛才你一直在裝逼?”
衛筱一躍而起,嗓子都快破音了。
這個b我給82分。
剩下的18分以666的形式發送。
裝的好!裝的妙!
為了造車奔波了這么久,臨了被賈旭召擺了一道。
衛筱差點以為自己要夢碎了。
結果,陳晨拿著通過審批的消息從天降,裝了她一臉,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最大的難題——入場券已經解決了,還有什么可擔心的。
衛筱看著陳狗裝逼,從沒覺得他的眉目如此清秀過,眼神都要拉絲了。
而一旁的盧斌看著陳晨,眼神力是滿滿的敬畏。
這個年輕人是何方神圣?
他憑什么?
盧斌作為汽車產業鏈的一份子,對本行業的事情了如指掌。
過去這十年的光景,差不多是新能源車整個行業的變革期。
從一開始的新勢力入場,到后來的全民造車,產生了不少的泡沫。
初級階段,造車資質還是比較容易拿到的。
只要是個人,找到有拍照的代工廠,上面都會批。
于是不少公司照著這套模板,干出了好幾百個品牌。
后來。
監管逐漸變嚴格。
審批對于品牌的資質審核越來越嚴格。
不簡單要求有整車生產資質,而且需要考核品牌的銷售數量。
從而杜絕了一部分雜牌出現。
再后來,無數傳統大廠紛紛殺入戰場。
尤其是像東汽這樣的傳統大廠,一個廠就有好幾個子品牌,開始存量內卷。
監管層對于產能的控制也越來越緊。
直至今天,業內已經有了共識。
監管層原則上已經不在提供新的產能資質,只允許場內的企業內卷。
申請一張新牌照?
別說今年了,就是十年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可!
陳晨今天帶著獨立造車的資質來了。
這說明什么?
陳晨打破了原則。
原來不是不再發放新的牌照,而是不向不對的人發放拍照。
甚至人家拿到的都不是代工資質,而是以晨盾和順風的名義申請的獨立自治。
這意味著他們生產出來的車子不需要加上類似東汽的前綴。
無數新能車企奮斗十來年,賣出百萬輛車都拿不到的東西。
陳晨一輛車沒造出來,就拿到了。
細思極恐,粗思更是恐怖至極。
這個年輕人身上到底有多么大的量能?
這不僅僅是簡單一張拍照。
更代表了上邊的態度。
別的公司不行,但晨盾可以。
想到這兒的盧斌覺得說話都有些燙嘴:“陳總,這么說來,你們甚至不用走傳統的造車路子了。”
“傳統路子是什么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