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之后,這個行業會由原本的盈虧平衡變為盈利,就相當于獻祭了我自己,成全了競爭對手,那不如繼續生產,保持市場均衡,等到技術進步,成本降低了,大家都有錢賺了。
第三種情況,假如產品平均單價大于產品平均可變成本,但是小于產品平均總成本
雖然我賣一件配件,但是產品單價還是可以完全覆蓋平均可變成本,而且還能覆蓋一部分的平均固定成本
那么短期看,廠家還是要繼續生產的,否則損失的就不是平均固定成本的一部分,而是全部了。
因為短期內固定資產是沒法出手的,但是這是短期的情況。
那么長期呢?
長期如果還一直這么虧的話,聰明的資本家肯定會選擇停產并變賣所有固定資產,退出市場,好過賣一件虧一件。
風盾汽車目前就屬于第三種情況。
產品平均單價大于產品平均可變成本,但是小于產品平均總成本這種情況。
也就是說,原材料、零部件這些可變成本,按照目前風盾汽車三十萬出頭的售價是完全能夠覆蓋的,而且還有一部分多余的錢能覆蓋一部分固定資產的折舊和攤銷。
按照書本上的知識,這種情況下,短期我最好的策略還是繼續造車和賣車。
但是長期如果一直如此就不行了。
不過。
汽車行業是一個規模效應明顯的行業,車賣的越多,毛利就會越高,車廠就能越快實現盈利。
除了借助規模效應實現長期盈利,背后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市占率。
雖然新能源汽車行業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的狀態,但那只是為了便于分析問題所搭建的理論模型。
事實是。
這個行業目前已經面臨產能過剩,車企供應增速超過總需求,表現為行業產能利用率已經開始下降。
在這種殘酷的競爭中,不光對于風盾,對于整個行業的所有車企來說,市占率遠比眼下的利潤重要,因為長期來看,只有高市占率才能掌握定價權和盈利率。
“所以,這破車我還得造。”
“目前公司的現金流還算健康。”
“不健康的,只有風盾汽車本身的現金流,無法讓我使用后返利而已。”
衛筱咬著筆頭,腦袋大的一批。
銷量矯正這一招使用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幾乎沒有效果。
甚至還有點反其道而行之的道理了。
所以她有些猶豫了,是不是該打退堂鼓?
可如果打了退堂鼓,風盾汽車的銷量眼看著會節節攀升。
欠的車越來越多,市占率越來越高。
在經濟學上這不算是死路一條,至少長期以來還能有指望。
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
天知道我在什么時候掌握定價權,實現盈利?
“不行,得換個思路!”
衛筱在稿紙上畫上兩個符號。
+,
矯正銷量,屬于-,是節流的一種手段。
既然節流不管用,那就+,開始開源。
造車業務已經開始,風盾擁有成熟的供應商和上下游體系,所有生產資料都是現成的。
既然這些生產資料的價值無法再一個產品上體現出來,就造一堆產品。
反正!
一個羊,也是放。
一群羊,照樣放。
想到這里,衛筱算是有了一些方向,但cpu還是在燃燒。
因為她總覺得好像有哪里不對。
風盾汽車為什么只開發一款產品?
是因為產能飽和,無法生產更多的汽車。
如此一來,除了生產線之外,設計、研發和營銷這些生產資料其實都是控制的。
因為產能不足,荒廢了造車板塊接近一半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