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分量是三塊錢,如果格外加蛋就多收五毛,格外加肉就多少一塊,錢就放在窗口前面的大桶里面,學生們自覺往里面放錢、自覺找零,沒有人監督,他們一天回收一次。
因為用料很足,一般人花三塊錢買一張餅也就夠了!
哪怕是胃口很大的男生,兩張餅下去也絕對飽了,奢侈一點再花一塊錢加兩個雞蛋或者加肉,刷上厚厚的一層甜面醬,那位味道簡直美滋滋,對學生而言是難得的美味。
張然第一次去的時候,除了破舊的小鐵皮房、窗口前那兩個存錢桶和長長的隊伍之外,還在小鐵皮房的窗戶上看到一張泛黃的紙,紙張很舊,反貼在窗戶里面。
上面用娟秀漂亮的毛筆字小楷,工工整整地寫著小店歷次漲價的時間和價格變動情況。
從最初的幾毛錢到后來的一塊、一塊三、一塊五、兩塊、兩塊五,再到張然見到的三塊。
這張紙記錄了這家小店從成立到現在所有價格,一清二楚,能夠看得出店主的誠意。
這樣一家物美價廉的熏肉大餅店在學校內是極其受歡迎的,因為年紀大了,老夫妻動作很慢、很慢,做一份熏肉大餅的時間要比其他店鋪長上不少,但依然有很多人愿意等。
學生們一邊在窗口排隊等待,一邊和老夫妻聊著日常、生活、學校里面的各種瑣事。
大多數時候,窗口里面的人都是微笑地傾聽,偶爾會給出一些中肯的人生建議。
怎么說,有一點兒淡淡的溫馨吧!
這家店和學校周圍其他的店鋪格格不入,甚至和日益發展的學校格格不入。
張然原本以為他會和他的學長們一樣,習慣這樣慢節奏的小店,習慣這樣輕松悠閑的大學生活,習慣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活動軌跡,習慣這一切直到他畢業。
很多年后,他也許會像那些畢業生一樣想著再回來吃上一次熏肉大餅。
到時候再和窗口里面的老夫妻聊上幾句,問他們還記不記得自己,一起回憶著已經逝去的美好青春。
但是,一切卻在他大二的那年發生了變化。
因為城市開發,校方在猶豫觀望了多年之后,終于決定把位于沈城中心繁華處有著百年歷史的舊校址賣掉,到郊區再重新建一個面積更大、更漂亮、也更加現代化的新校區。
在全校動員會上,張然聽說學校的舊校址賣給了國內有名的房地產開發商。
那家當地產開發企業真的很出名,出名到連老板的兒子吃一個熱狗都會霸占熱搜很久的程度,動不動就在網上發幾十、上百萬的紅包,或者送手機什么的,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
學校的舊址賣的價格也很高,有了這筆錢他們到郊區會有一個更大更好的新校區。
總之,學校內從上至下所有人都很高興,對于即將的搬遷大家都歡呼雀躍。
唯一不高興的大概只有學校角落里面這家熏肉大餅店的老夫妻了吧,在全校公布這件事之后的第二天早上,張然習慣性地去買熏肉大餅時,第一次在老夫妻的臉上看到了愁容。
張然主動和他們談起了新校區的事情,沒想到窗口里面居然想起了一陣長久的嘆息。
他記得很清楚,那個頭發花白的阿姨第一次主動跟他說起了他們的事情,說他們昨天去學校后勤處打聽了消息,在新校區租一家相同店面的價格居然要十萬塊一年。
十萬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