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四天清晨,第一縷微弱的自然光終于透了進來——那是真正的出口!眾人爆發出一陣歡呼,連日來的疲憊仿佛一下子煙消云散。
當他們從真正的入口踏出時,瞧見了不遠處的幾匹馬匹和犴達罕。眾人來不及休息,接著在入口處一番忙碌,清理一些礙事的巨石。
待到整個入口處清理完畢,人群停歇了一日之后,開始往帶來的爬犁上搬運木材。好在鬼子當初留下的絞盤機還能用,這讓眾人節省了不少體力。
只是這陰干多年的百年紅松重量也不輕,一棵胸徑達0.8米,長6米的紅松就重達一噸多重。一行人加上五匹馬匹和犴達罕,最多也只能搬運15根,其中大多數還是以犴達罕為主。
也虧得幾個爬犁結實,要不然也承受不住這重量。搬運好之后,眾人緊接著往回趕。這回程可要比來時慢了很多。滿打滿算一個來回,再加上搬運和休息,怎么也需要個十五六天。
回到山谷,人群休息了一天,接著出發。這次金戈沒有再跟著,之前是為了給幾人引路,順帶排除下地下工事的安全隱患。
眼瞅著眾人逐漸遠離,他也打發走一群瞧熱鬧的小人兒,開始忙著開鑿山體。
首先還是火燒山體,給冷凍的巖石加溫。原本堅硬似鐵、泛著冷冽青光的巖壁,在烈火的舔舐下,漸漸有了松動的跡象。
細微的裂紋從火勢最猛處起始,像蛛網般迅速向四周蔓延,偶爾有小塊碎石因受熱不均而崩落,砸在地上發出沉悶的聲響,濺起幾點火星。
他緊盯著火勢,手中的長柄鐵鉤不時撥動燃燒的柴堆,確保火力均勻分布在關鍵位置。待到巖石被燒得通紅透亮,表面的冰層化作裊裊白霧升騰而起,他趕忙將早已備好的冷水猛地澆上去。
“滋啦——”一陣濃烈的水汽磅礴涌起,滾燙的石頭遇冷驟縮,發出痛苦的呻吟,更多的裂縫應運而生,大塊的山石開始剝離主體,轟隆隆地坍塌下來。
趁著這股勁頭,金戈一擁而上,揮舞著鐵錘、鋼釬,對準那些松動的部位奮力敲打。叮叮當當的敲擊聲在山谷內回蕩,每一下都震落許多碎屑。
一些巨大的石塊則被其撬動到一邊,或是直接被收入空間。這入口處本就是一處裂縫,山體也不是很厚,沒幾天就被金戈徹底打開。
裂縫處被打開之后,他依著鋼鐵大門的尺寸,在兩側的山體上開鑿凹槽,最后把門框和橫梁鑲嵌進去。至于安裝,則是等搬運木材的人群回來再說。
可他也沒有閑著,而是將收取的一些巨石,按照巖石紋路的走向,分割成帶有榫卯結構的小塊。隨后用油鋸將搬運回來的原木修整成為厚達30厘米的板狀,四周和表面留有榫卯接口。
至于油鋸是從哪里得來的,自然是從縣城那里換取來的。
這些木板能夠完好的包裹住鋼鐵大門。待一行人回來,眾人齊心協力將大門安裝好,再用木板包裹。遺留的在木板表面的榫卯接口,完美的與石塊結合。當其關上大門,大門表面偽裝的石塊與山體融合,瞧不出一絲端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