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得就是真跡!”
“佳士得拍賣記錄也能偽造的!”
“你不也是聽說而已么?”
小雪本來窩在沙發玩手機,忽然躥起身,高聲反駁蕭恒。
快步走到王霽身邊,耳語道:“我爸這個人很看重能力,不喜歡一味逢迎,多懟懟他,他對你印象反而會好點。”
王霽問:“小雪,你學藝術設計,對油畫了解不?”
“那是當然,我學得很認真的!”小雪臉上的驕傲高高揚起。
有意無意瞥向蕭恒:
“我大一就去過阿姆斯特丹,專門去參觀梵高博物館。”
“梵高活了37年,用10年時間創作了2100多幅畫,但真跡留下來被確認的不到一半,多數都藏于博物館。”
“因為他生前籍籍無名,只賣出過一幅畫,所以多半都湮沒了。”
“民間有很多偽作,聲稱是梵高真跡,但根本經不起檢驗!”
“這幅畫就不是博物館藏品。”
“誰知道是真是假?”
蕭恒、沈月都不太懂藝術,只是朋友送禮,為了裝點門面掛上去的,聽女兒這么一說,都慢慢湊了過來。
王霽問:“我看過一些新聞,說有人低價買到梵高真跡,是真的么?”
小雪回答:
“這倒有可能。”
“畢竟他生前畫作不值錢,沒有很好收藏,他自己也換過多處住所。”
“以油畫為例,他創作油畫870多幅,只有一小半在博物館里。”
“比如梵高博物館、克勒勒-米勒博物館、慕尼黑新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等等。”
“其他作品在哪里,誰也不知道,有可能被人撿到也不一定。”
年后她回家不多,沒仔細看過這幅畫,這時邊講邊凝視過去。
又跟女傭要了一把放大鏡,站上凳子,看了幾分鐘才繼續:
“分辨真跡是很專業的工作。”
“我只知道些皮毛。”
“比如,可以檢測顏料成分,梵高生于19世紀,常用鉻黃、群青,后世仿造的要么色值有差別,要么有添加劑。”
“還有,梵高擅長潑灑顏料厚涂技法,偽作很難有這種天然感。”
“再有就是檢測畫布纖維、畫布底層成像,看年代、修改痕跡。”
“單看手法,我感覺有些生硬。”
“這只是個人直覺。”
“沒什么證據……”
王霽接過放大鏡,一點點仔細掃描。
跟小雪不同,他不是看色塊銜接處的質感,也不是看顏料的色值,而是從上到下順序掃描。
之前從1米左右距離觀察,看到的細節是很有限。
現在,距離縮到了30公分。
還加上了放大鏡。
不是普通的2到5倍放大鏡,而是字畫鑒定那種,40倍放大鏡!
放大鏡下,他不止能看清畫布紋路、色塊均勻度、顏料龜裂紋理……
還能看清亞麻布上的纖維、顏料的細微層次,甚至鉻黃的結晶結構!
看到不認識的色彩、顏料,就隨時向小雪請教。
對畫作的掌握度,如同超級快充的手機電量一般,瘋狂往上漲!
21%……
23%……
26%……
30%……
35%……
王霽臉上的笑容越堆越深,仿佛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之前一直都是用裸眼觀察,怎么就沒想到放大鏡!
受限于視神經細胞和瞳孔直徑,人眼的極限分辨率大約在0.2毫米左右,低于這個尺寸,人眼是分辨不清的。
在材質屬性方面,王霽單憑天然視覺,掌握度提升是有限的。
除非查閱大量資料、積累相關知識,才能夠補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