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起,秋姐幫王霽慢慢買入股票。
王霽則進入攻堅模式。
按馮科研究員的介紹,腦機存在兩個環節的難題,一是信號解碼算法,二是信號注入,他需要一一解決。
首先是算法,這對王霽來說輕車熟路,有個屢試不爽的妙招——
提問題,讓專家解決。
領航者、ct重建用的都是這招。
在科學研究領域,提出問題、方向遠比解決問題重要。
因為解決問題需要專業工作方法,而提出問題需要的是……
天才的靈感。
唯有天才,才能跳出思路局限。
而王霽最擅長的就是提問題。
尤其熟練掌握稀釋法后,但凡有代碼,他都能輕易找出缺陷。
所以,問題變成了——
找到初始代碼、
再找一個專家團隊。
眼前正好就有合適的!
周三上午,王霽跟沈月、小雪商量,買下馮科研究員的腦機團隊。
自從決定做明視3號后,沈月也聊過許多科研院所、創業團隊,大體知道技術局限,并不太看好收購這種方式。
買團隊過來就是長線投資,30個人光年薪就超過2000萬。
如果研究20年,就算工資不變,4個億已經出去了。
何況還有實驗室開銷……
比如,電極陣列研究、材料研究、植入手術機器人研究、動物和人體實驗等等,每年至少幾千萬。
這么一算,20年下來,成本輕松超過10個億。
收獲卻很難指望。
一看就是虧本生意。
所以,她傾向于跟研究所合作,分擔科研經費,卻不貿然下注。
王霽把馮科團隊的情況告訴沈月,再三勸說,這是個好時機。
沈月對王霽天然帶著幾分信任,加上小雪在一旁助攻,終于同意了他的提議,當天就聯系馮科。
談判很順利,馮研究員雖然不看好這條路,卻也想給團隊找個歸宿。
畢竟,許多人真心想從事這個方向。
半途而廢,實在可惜。
本周內,沈月談妥了買斷合同——
蕭氏醫療出價8300萬,得到實驗室研究的專利和代碼。
實驗室成員自主選擇是否加入蕭氏醫療,如果加入,繼續在北都工作,按北都同類企業市場價開工資。
30人的團隊,最終有24人愿意加入。
八成人馬決定留下!
收購談妥后,王霽請小雪幫忙,在公司安排一個秘密實驗室。
小雪悄悄問:“你自己要做實驗,是不是有辦法了?”
王霽眨眨眼:“不好說,試試~”
小雪:“我懂!”
對王霽的判斷,她百分之百信任。
但除了她,公司絕大多數人并不看好這筆收購。
就連被收購的「腦科學中心」腦機實驗室團隊,其實也沒有信心。
周一,沈月請團隊全體來到江寧,辦了一場歡迎儀式,讓他們年前留在江寧交流,順便熟悉蕭氏醫療氛圍。
歡迎儀式上,王霽看到這群博士、工程師們很拘謹,很少說話。
團隊leader是馮科的助手,也是他帶出的博士,名叫吳浩。
下午的討論會上,吳浩介紹了一遍實驗室成果,小心問沈月:
“沈總,其實我有個疑惑……”
“我聽說過明視系列,確實不錯。”
“想要幫助視障人群看見,是一個很美好的愿景,也是我們研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