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剛投稿,還沒刊登。
要么憋著沒發表,準備放大招。
王霽笑道:“沒投稿,只看過一些前沿研究,具體不能說……”
吳浩登時會意:“我懂了!您是投資過其他團隊……”
見王霽比劃了個噓,立刻捂住嘴,連連點頭。
似乎猜到,是從國外弄到的技術。
這是許多公司彎道超車的法寶。
倒不是抄襲,而是眼界足夠寬,發現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團隊,各自都有一些尖端成果,拼湊成了整體。
如果國外公司已經有完整成果,早就商業化了,根本抄不到。
吳浩喜不自勝:
“這些研究太有價值了!”
“絕對超出這個時代5年……不,超出10年以上!”
“我有種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思路一下子活了!”
“原本我們的研究已經進入死胡同,感覺至少20年才能突破……”
“經過您的指導,我感覺,10年內真的有望搞定腦機啊!”
不止是他,其他人臉上都洋溢著躍躍欲試。
跟歡迎會時的拘謹完全不同,一個個摩拳擦掌起來。
沈月、小雪、宋默都在現場,由于王霽講的太專業、太枯燥,插不上話,只隱約看出王霽代碼能力很強。
聽到吳浩的判斷,都驚呆了。
沈月、小雪異口同聲問:“10年內真的可以解決?”
在她們看來,如果10年內能商業化,絕對超級成功的投資。
這是劃時代的產品,需要10年是極其正常、極其能接受的。
宋默沒有問,呼吸卻越來越快,側耳認真傾聽,手都捏出了汗。
明視3號對他意味著太多,既有作為盲人的夙愿,也有企業家的夢想,還有一份不敢接受的情感在等著。
吳浩朝沈月、小雪點頭:
“是的,絕對有可能!”
“王總點撥的方向,解決了腦機研究最難的部分……”
“視覺皮層信號作用的原理,王總給出了系統的拼圖!”
“有了這些指引,算法方面只剩下最后一關……”
“由于個體差異,視覺編碼的個性化適配仍然需要解決。”
“除此之外,想要產品能用上,還得解決信號注入問題。”
“這是材料和實驗的問題,我判斷,10年內電極材料也會有突破!”
小雪坐在王霽身旁,一臉驕傲,仰起臉笑盈盈道:“你真有辦法!”
王霽朝她眨眨眼,噓了一聲。
回頭轉向吳浩:
“我還沒講完呢……”
“你說的個體差異問題,我們繼續!”
點擊觸摸板,屏幕切換到新代碼——
「個性化適配模塊」。
“這里問題更多,因為關于個性化部分,你們的算法還很粗糙……”
“第一,你們用的bold信號均值有問題,本身它就不合乎視障人群標準,更忽略了皮層微結構的拓撲變異……”
“第二,動態適應算法收斂速度方面,你們的模型訓練不夠,導致反向傳播調節需要2000次刺激迭代才能穩定……”
“第三,神經可塑性有個體差異,長時程增強閾值差異有2.8倍之多,你們突觸強度調節系數卻是統一的……”
“第四,你們fmri引導的eeg源定位有問題,沒考慮個體頭骨厚度的電磁衰減差異,編碼信號出現空間扭曲……”
:<a>https://m.81efdc260.xyz</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