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霽心臟怦怦狂跳起來。
以他對量子力學的粗淺理解,這句提示有三層意思:
第一,這個噪聲頻率是恒定電磁干擾,但頻率太低了,所以凍結粒子的效果不明顯,沒有達到預定目標。
第二,如果電磁頻率提高,是有可能有效凍結粒子的。
第三,如果粒子能有效凍結,它的相干時間會大大延長。
簡單地說——
如果電磁干擾頻率夠高,緩沖池量子相干態就能延長。
而趙教授實驗環境遇到的問題,正是池中量子相干態不能持久……
正好對上了!
真是陰差陽錯……
本來,王霽是奔著未知原因去的,不希望是熱噪聲或電磁干擾導致。
可惜運氣不好,一開始吳勇就告訴他,紅點處不是未知原因。
正是電磁干擾。
但吳勇跟他又有相反的判斷。
吳勇篤定認為是jnn導致,他卻清楚得很,原因只能是電磁干擾。
這又讓他產生懷疑,為什么能量更低的電磁干擾,反而是罪魁禍首?
順著這個思路,他繼續提問。
繼續提升掌握度。
沒想到,居然得到了意外的提示。
極其有建設性的提示!
王霽暗想:“也不奇怪,這套緩沖池的目的就是冷凍粒子,所以超能力判斷的缺陷,是針對冷凍失敗而言的。”
提示告訴他,只要嘗試更高頻電磁干擾,緩沖池就可能成功……
“師兄!師兄!”王霽高聲呼喚。
他的呼喊帶著興奮的撕裂音,把7個博士也招過來了。
等吳勇返回,王霽立即問:“有辦法對緩沖池施加更高頻電磁干擾么?”
吳勇怔道:“這是要做什么?”
王霽:“試試在高頻干擾下,會不會冷凍效率更好些。”
他無法用科學原理解釋,只能把提示的話語直白念出來。
沒想到,吳勇直接回答:“我們試過了,沒用。”
他跑回工位,從桌上拿出一份論文,走回觀測室遞給王霽:“google有人發過文章,說到了頻率問題。”
指著摘要最后一句,解釋道:
“他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額外施加的電磁干擾,對粒子冷凍效果有一定正面影響。”
“但是,這個效果有限,不足以顯著提高相干時間。”
“我們做過多次實驗,已經針對性調整,當前頻率是最合適的。”
王霽接過論文一看,密密麻麻全是英文,還帶著大篇看不懂的公式。
抬頭朝周圍望去,7名博士也紛紛點頭,呼應吳勇的話。
王霽問:“嘗試過最大頻率是多少?”
吳勇記憶深刻,對答如流:
“量子態對幾個頻段干擾最敏感……”
“1khz以下的低頻噪聲、”
“1到100mhz射頻段噪聲、”
“4到8ghz的微波頻段噪聲,”
“所以,我們避開這些范圍做實驗,最高到10ghz都嘗試過。”
王霽見當前頻率是8.4mhz,問道:“10ghz實驗有沒有記錄?”
吳勇:“這……我找找。”
一臉茫然,不明所以。
但既然說了要配合,他耐著性子,找出兩個月前的記錄。
指給王霽看:“有效冷凍時間只有123微秒,還不如九章5號計算時間長。”
九章5號量子比特相干時間達到152微秒,如果緩沖池粒子相干態短于這個值,緩沖池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王霽將時間幀回退到臨界點,仔細觀察屏幕參數。
掌握度逐漸提高。
直到超過80%……
缺陷提示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