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ai轉義算法你也有發現?”趙楷失聲驚呼。
隨即想到,可能是自己誤會了。
王霽應該是想咨詢問題。
所謂ai轉義框架,作用是把通用ai算法轉為量子編程范式。
如果能實現的話,現有ai訓練僅需少量修改,就能跑在量子計算機上。
量子計算通用性將極大提升!
商業價值極高!
問題是,通用算法有20類之多……
絕非1、2年能完成,樂觀估計是5到10年的工作。
王霽才看了1、2天,不可能有什么發現的。
嗯,應該是誤會了。
王霽笑道:“我找到了130多個問題,想給大家分享下。”
趙楷:“……”
一時間不知怎么接話。
有位博士冷不丁冒出一句“臥槽”,隨即用手捂住嘴。
他還沉浸在巨大突破的興奮中,還沉浸在不可思議的神奇中,沒想到,王霽居然說還有發現……
就好像,身體剛一個哆嗦,立馬又來一個哆嗦。
很難不“臥槽”。
其余的人眼里也燃起了期待。
渾然忘了晚飯的事。
根本不想等到明天,現在就想聽大神的發現!
趙楷也是一樣的心思,拉住王霽胳膊:“要不然就現在吧?去會議室!”
王霽跟著到了會議室,取出電腦,打開代碼編輯器。
對著代碼就開講:
“框架本身有50多個問題……”
“首先,經典神經網絡到量子線路的映射邏輯中,振幅編碼實現數據加載部分,relu激活函數沒有量子化……”
“第142行,卷積核平移不變性在量子態下沒有轉義……”
“第221行,沒有考慮串擾導致的虛假關聯……”
“第329行,優化器忽略了量子比特的頻率漂移……”
“第522行,批處理跟量子并行性的對應考慮不充分,效率很低……”
王霽的代碼編輯器里,每個文件都有一大段空白,空白下邊是稀釋代碼。
當然,都用了無色。
只有王霽能看到。
因此,文件缺陷在腦中很清晰。
跟腦機視覺編碼算法一樣,提示很詳細,還有很多專業術語。
而他分享的時候,會議室里的幾張表情,也跟吳浩團隊的臉色一模一樣。
每個人眼神不停變化。
時而發出驚嘆的光芒。
這是因為王霽指出了他們發現不了的地方,點明了他們想不到的方向。
時而浮現懊惱、羞愧之色。
這是因為代碼的明顯錯誤被揪出,擔心其他人批評、小瞧自己。
時而若有所思瞥向一側。
這是因為王霽戳中了他們的某個靈感,悄悄發散起思維。
時而空洞得像是走了神。
這是因為思考到一半,忽然意識到自己跟不上,遠遠落后于分享進度了……
趙楷聽了大半個小時,見大家漸漸走神,忙對王霽道:
“小霽,今天只講了30來個問題,要不然明天再講吧?我把所有參與人都叫上,做做筆記,不然大家記不住。”
他發現,王霽的分享極有價值!
遠遠不止揪出代碼錯誤……
重要的事,說了很多方向性指引。
這些指引,突破了框架局限。
原框架太低效了,而王霽給的思路,很有可能讓轉移算法真正實現。
他生怕團隊跟不上,白白錯過了這么好的分享,立刻叫停。
第二天,王霽準備了更多。
之前只看了主干分支代碼,這次,他把所有開發分支取出。
全部用稀釋法提前注水,以便分享時能直接說出來。
總共有20個基礎類型算法,趙楷交給20個博士后或博士生,每個人負責一部分。
今天來了50多個人,除了各模塊負責人,還有感興趣的實驗室教授、副教授、博士后,清一色學院精英。
王霽足足用了大半天,從上午9點一直到下午4點,才講完所有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