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哩哩美”,也叫“臨高哩哩美”,這里的“臨高”指的是海喃的臨高縣,“臨高哩哩美”則是當地漁民世代傳唱近千年的漁歌,這種漁歌起源于漁姑賣魚的叫賣聲,后融入趕海、織網等勞動場景,形成“哩呀哩哩美”的標志性襯詞和即興對唱形式。
這種演唱風格具有非常濃厚的當地文化特色和抒情特質,其旋律架構與節奏模式都非常考究,將之融入到一首贊頌海軍蜀黍的作品里,使得作品既保留了軍旅歌曲的莊重,又增添了海洋文化的靈動。
總而言之……
無論從作詞、作曲、立意……等等各方面,這首《軍港之夜》都令很多諸如秦總這樣聽懂了這首歌的人,嘆為觀止!
離譜啊……
真特么就是離譜!
秦總真的就是打死都沒想到,哈基恩這寄吧玩意兒,到底是怎么會那么了解海喃漁歌的文化!
他特么明明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冬大漢,祖籍也一直在齊魯大地沒有離開過……
他特么到底是怎么一會兒會唱《萬里長城永不到》的粵語唱的那么對味兒,一會兒又唱《青藏高原》飆藏腔飆的那么純正,一會兒又特么創作《軍港之夜》海喃漁歌風格讓人嘆為觀止的啊!
秦總都懷疑這里是世界,沈銘恩是那個自帶系統的主角了。
但凡沒系統,誰特么能這么離譜啊?!
不合理,太不合理了啊啊啊!!!
秦總這邊已經足夠絕望了……
誰知道,隔壁,沈銘恩那邊,忽然開始詩朗誦了!
……
“軍港的夜啊,靜悄悄。”
“海浪把戰艦,輕輕地搖。”
“年輕的水兵,頭枕著波濤。”
“睡夢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
朗誦、詩朗誦,這種玩意兒一般出現在綜藝節目里,除了尬的讓人摳出三室一廳來,別的什么作用都沒有。
一般情況下,這種環節都會出現在一些個要求“表演才藝”的綜藝節目里,那些沒有才藝可以表演的綜藝咖、演員沒得選了才會選。
這東西啊,說好聽點兒是傳統文化,朗誦詩歌朗誦詩詞,贊頌我國悠遠的歷史;說不好聽了,真就是純惡心人的。
拿音樂作品來說,絕大多數市面上的音樂作品現在都是a段主歌副歌唱完,b段重復再唱一遍,然后最后再來一遍副歌結尾這樣的架構。
稍微有誠意一點兒的呢,b段主歌改一改歌詞,后面加個bridge也就是所謂的橋段,結尾的時候弄一句比較有深意的歌詞……
也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沒什么差別,比較傳統。
也是因此,很多人在聽完沈銘恩這首《軍港之夜》完整的a段主歌、副歌之后,還以為后面他也會遵循這樣的“傳統”來進行演繹……
可事實卻恰恰相反!
沈銘恩b段,一上來,雖然是同樣的歌詞,但是他采用了一種,“近似朗誦”的演唱方式!
并且那種朗誦……
哎呀咋說呢……
小學的時候上過語文課吧?
語文課上,老師教沒教過你,怎么樣“生動形象”的朗誦課文?
對對……
就那個感覺!
沈銘恩就是采用了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來將那一段歌詞給“朗誦”了出來!
前面就說了,“朗誦”這玩意兒在綜藝里就是一坨,茍看了都搖頭的……
可不知道為啥,沈銘恩的詩朗誦卻莫名的讓觀眾們感覺特別具有代入感!
可能是因為前面一整段的主歌副歌營造了完美的氛圍感,那種感染力深深渲染到了每一位觀眾的腦海里,觀眾們本身就已經被代入到了那個意境當中,所以聽這段朗誦,非但沒有感到尷尬、出戲,甚至還覺得……
恰到好處!
是啊……
真就是恰到好處啊!
就好像沈銘恩通過語調的抑揚頓挫和節奏的舒緩變化,將歌詞轉化成為了一種“有聲的詩”一般!
那種感覺特別奇特,很難形容……
就好像,前面的演唱,是沈銘恩拉開的一張大幕。
而這段詩朗誦,則是為這個大幕豎起的一根承重房梁!
一整個,讓整首歌的情感表達,變得更加立體可感!
“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