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囑託記心上羅餵”
“栽下它,就當故鄉在身旁”
……
a段一整段,沈銘恩的演唱非常具有記憶性,並且非常朗朗上口,詮釋的那股邊防蜀黍們的精神也非常到位。
但如果讓絕大多數的普羅大眾來說,其實他們反而更喜歡沈銘恩b段開口的這兩句……
蜀黍們的偉大精神,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的確沒法兒切身實地的去感受,畢竟大多數人沒有當過兵,他們所知道的邊防蜀黍們的辛苦,僅僅是通過一些社交媒體上的視頻而已。
可你要說那些個跟“親人”有關的比較“接地氣”的話題,那大家可就可以共鳴了啊……
【這一段不用你們大儒了!】
【我們來!】
線上直播間里一大批觀眾直接取代了那幫老師好同學們好的大儒們,他們爭先恐后的刷著:
【我認為沈銘恩這幾句歌詞屬於是家國情懷和個人情感的交織!】
【歌詞插入“媽媽送樹苗”的細節,故事情節將“小家”與“大家”連接到了一起,媽媽的囑託既是輕輕地牽掛,也是對國家的託付!】
【戰士栽下樹苗,既是對母親的回應,更是對責任的擔當!】
【個人的思念與集體的使命在此融合,讓“堅守”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有血有肉的情感選擇!】
……
《小白楊》這首歌的精神內核,其實本身就在於一個:平凡中的偉大!
它以平凡詮釋偉大,避開了對英雄主義的宏大歌頌,轉而聚焦“栽樹”、“守哨”等日常細節,卻讓“堅守”、“奉獻”的精神更具穿透力!
通過“媽媽的囑託”、“樹苗的生長”等私人化視角,讓聽眾從個體情感切入,更易共情蜀黍們的犧牲和擔當,實現了從“小我”到“大我”的自然升華!
邊防戰士的偉大,正藏在年復一年與小白楊相伴的平凡中!
【什么叫以最樸素的意象(小白楊)、最真摯的情感(母子情、家國情),詮釋最厚重的精神(堅守與風險)啊!】
線上直播間里不少觀眾對這首歌的評價都很高,
彈幕不斷瘋狂滾動的同時,沈銘恩也在繼續唱著:
……
“來來來來來……”
“來來來來來來……”
“小白楊,小白楊”
“也穿綠軍裝”
“同我一起守邊防”
……
與歌曲的“接地氣”非常配合的是旋律創作中遵循的“口語化”原則,《小白楊》這首歌採用的是民族五聲的調式,音域適中、節奏明快,兼具軍旅歌曲的陽剛之氣與民歌的抒情性。
主歌部分旋律平緩,如許是般鋪陳故事;副歌以重復的“小白楊,小白楊”強化記憶點,旋律上揚,帶著蓬勃的生命力,既像展示對小白楊的呼喚,也像對堅守信念的吶喊!
這種“敘事+抒情”的旋律結構,讓歌曲既適合獨唱,也易於合唱,兼顧了藝術表現力與傳播性!
這樣的作品,才是永久的經典!
……
“來來來……”
“小白楊,小白楊”
“同我一起守邊防”
“一起守邊防”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