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的老陳轉眼看了一眼姚長裕,不由咧嘴笑道:“怪不得你看了這小子的作品覺得他有打算,看這架勢,估計是真有預謀。”
說著,他還巴拉了姚長裕一下,問:“矣,你覺得他是有什么打算說來聽聽唄”
登臺口處的姚大師雙手負於身后,嘴角帶著幾分欣賞的笑,搖搖頭沒有理會好友,他的目光一直放在不遠處舞臺之上一身戲服的沈銘恩身上。
那時,沈銘恩的《赤伶》,已經來到了副歌部分。
卻見他粘著蘭指,輕聲唱著:
“臺下人走過,不見舊顏色”
“臺上人唱著,心碎離別歌”
“情字難落墨,她唱須以血來和!”
“戲幕起,戲幕落,誰是客”
作為“國粹”,戲曲曾因門檻高、傳播窄,而逐漸顯得小眾。
《赤伶》的音樂風格,是以流行音樂作為載體,提煉戲曲的核心意向與唱腔,讓年輕聽眾重新感受到傳統藝術的魅力,實現了“傳統活化”。
這也是哪怕姚長裕這般京劇大師,對於這種類型的作品,也並沒有什么意見的原因。
是,的確,他們這種“專業”的“國家隊”,或許看不上這些跟流行音樂的融合,可這樣的作品,卻能讓戲曲走到更多的大眾面前,何樂而不為呢
只是吧說句實話,沈銘恩這唱腔啊,多多少少的,還是讓姚長裕覺得有些.奇怪。
沒辦法,對人家京劇大師來說,那些跟流行音樂融合的“戲腔”真的完全沒有技術含量。
可也就在這時候唱完幾句副歌,沈銘恩忽的又捏著嗓子,唱了這樣幾句:
“濃情悔認真~”
“回頭皆幻景”
“對面是何人!”
聽到這幾句的時候,繞是京劇大師姚長裕,也不由眼前一亮—
別人或許聽不出來,但是姚長裕卻是能很清晰的一下就認出,沈銘恩演唱的這幾句,
屬於是非常經典的崑曲里面的一出名叫《桃扇》的戲。
《桃扇》,清代文學家創作的一部傳奇劇本,講述了明末南京城的愛情故事,反映了南明覆滅的歷史。
故事雖然是一個愛情故事,但是姚長裕卻是知道,這齣戲的主題,可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啊!
整齣戲通過男女主角的悲歡離合,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和民族的抗爭精神怪不得聽沈銘恩這首《赤伶》的時候,姚長裕一直有種很奇怪的“熟悉感”
一開始,他還以為這首歌是不是借鑑了某個戲曲作品里的詞曲,現在看來,是自己狹隘了,人家沈銘恩這完全是提取了其“精粹”,將其靈魂提煉出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啊!
里面挾帶幾句《桃扇》里的片段,既將傳統戲曲跟自己的流行戲腔區分開來,又展現了自己戲曲方面的功底,同時還給出了出色的表達只能說,沈銘恩這首作品,的確是經過考量的。
襠燃,讓姚長裕眼前一亮的還不僅僅是這些.“
他總覺得,沈銘恩這首《赤伶》里,好像是在塑造一個什么角色—
看他穿的衣服,看他唱的歌詞,像是一個戰爭時期的戲子身份。
這讓姚長裕也不禁有些期待起,沈銘恩這首《赤伶》背后,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了。
不管是怎樣的故事,姚長裕完全有理由相信,這首作品絕對能夠幫沈銘恩打一個要多漂亮就有多漂亮的“翻身仗”!
這個預感誰都有但不是誰都覺得,沈銘恩一定能夠“絕地反擊”的。
比如后臺這邊
沈銘恩在臺上唱,來自國內秦總的電話就直接打到了【絲路繁】劇團長趙寅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