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
聽聞此言,姚長裕還沒說什么,一旁的陳光榮眼前一亮,立馬湊了過來,他倒是沒有伸手去抓別人的手機,只是探著頭,瞇著眼,仔細去看對方手機上的內容。
那是一個網友發的一篇文案,那是一個故事,一個令人悲憤不已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戰爭時期,那是一個暫時未受戰火波及的小縣城,當地有一位著名的戲曲演員,名叫裴彥之,他是戲院的『角兒”,在當地名聲鵲起,非常受達官顯貴追捧。”
“然而隨著鬼子的侵略,小縣城也未能倖免,很快被鬼子侵占———”
“鬼子得知劇院有裴彥之這樣一位『名角兒』后,要求戲院單獨為他們唱一齣戲,以慰問他們的士兵,並點名要求裴彥之出場,否則就燒掉戲院和縣城,所有人都難逃一蘭.”
“裴彥之無奈之下,接下了這個『活兒”,做到妝檯前開始描眉畫目。”
“演出當天,裴彥之選擇了自己的拿手好戲《桃扇》。戲臺上,他水袖柔婉,昆區曼妙,深情演繹著;臺下的鬼子則談笑風生,一邊喝著熱茶,吃著瓜果,準備欣賞我國這別具特色的戲曲文化。”
“當裴彥之唱到『臺下坐的是豺狼虎豹,惡鬼當道”時,戲臺上的鼓聲忽然密集起來,營造出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氛圍——“”
“鬼子錯之際,裴彥之大喊一聲:“點火”!”
“原來他從接下這場戲的那一刻起,就抱定了必三之心,打算同這群罪惡滔天的鬼子同歸於盡!”
“戲院四周很快燃起了熊熊大火,鬼子想逃,卻發現門窗不知何時早已被封死!”
“按照習臺上的規矩,只要開嗓,中途就不能停下,所以裴彥之繼續唱道:“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儘管樓塌了,但戲卻未終,裴彥之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展現了一位戲子在亂世中的愛國情懷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正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
文案,至此為止。
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講述了戰爭時期作為一位戲子,也作為一位國人的英勇無畏,那種家國情懷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聆聽故事的人透過故事,還會有一些其他解析,比如說裴彥之的被逼無奈
為鬼子唱戲,答應了,他是賣國賊;不答應,鬼子屠城。
而這個故事有沒有感覺很熟悉
有沒有感覺,跟最近沈銘恩遇到的事情,不謀而合!
同樣是鬼子要求一位“名角兒”為他們表演,同樣是這幫該死的傻逼提出的無理要求!
“換歌”這個請求,沈銘恩答應了,他是賣國賊,被萬人唾罵;不答應,那這幫鬼子就得鬧了,就得是劇團長趙曲口中的有損“國際友誼”。
面對同樣的情況,同樣作為一位“戲子”,戰爭時期的“先輩”尚且能有如此風骨,
做出如此硬氣的事情,沈銘恩又怎會真的屈服!
戰爭時期,“先輩”把聽戲的鬼子全都燒三了;而今和平時期,不能動手鯊人,所以沈銘恩通過《赤伶》這首歌,將那段他們很多人不愿承認的歷史,擺到了檯面上!
這怎么就不叫狠狠地罵他們呢!
這幫鬼子啊,從以前到現在,從來沒變過—
聽戲聽你媽聽!
你們配聽那好戲嗎!
戰爭時期你們的先輩欺辱我們,現在你們還想欺負我們
真以為我們的國家,還跟以前一樣!
這個文案,只字未提沈銘恩剛剛在小日子這邊演唱的那首《赤伶》“
可是故事里的每一個字,卻都跟《赤伶》息息相關!
但凡是不傻的,聽這個故事,就已經能夠跟《赤伶》聯繫到一起了。
就更別說,這個故事的最后,還專門提了一嘴沈銘恩《赤伶》里那句非常經典的歌詞:“位卑未敢忘憂國!”
所以這是什么
這踏馬就是《赤伶》背后,所有人只是聽歌,沒有聽懂的背后故事啊!
“我去,這這——”
方才還焦躁無比的陳光榮老師嘴角開始瘋狂上揚,情緒也直接從“焦躁”轉為了“激動”,他哈哈笑著說著:
“這小子有點兒東西啊!原來這首《赤伶》里還有這樣的故事呢”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