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知府姓宋。
作為一名正四品的官員,他久經官場,深諳為官之道。
是以‘揠苗助長’風波鬧起來的時候,宋大人果斷選擇避風頭,暗中靜觀其變。
若是不出意外的話。
他會等輿論風浪明晰后,再站出來鐵口斷案。
然后收獲百姓的‘鮮花和掌聲’。
但,意外來了。
而且來的如此猝不及防,呈奔雷破竹之勢!
葉懷峰趕去河西村后不久,知府大人麾下的人,也暗中趕到了。
于是那《憫農二首》,當天便出現在宋知府書房的案臺上。
宋知府年紀大了,又常年讀書批公文,所以有些近視。
他坐在書案邊,拿起屬下遞來的詩帖,一邊瞇眼看,一邊下意識端起茶盞,往嘴里送茶。
然而下一刻——
“噗!”
剛送進口中的茶水,沒忍住直接噴出來。
宋大人放下茶盞狼狽起身,驚艷呆滯的將手中的《憫農二首》又復讀幾遍,臉色當即就白了。
拿著詩帖的手,也在微微顫抖。
他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胸有筆墨,自然能看出這首詩的含金量。
若是沒穿這身官袍,宋知府必當拍案叫絕,贊一聲:好詩!
可如今他穿著一件四品官袍啊!
這首詩的含金量有多高,殺傷力就會有多強。
用詞簡潔,字字如刀。
宋知府以自己浸淫官場數十年的直覺來看,這首詩,絕對要上達天聽的!
簡單來說:不管趙志有沒有犯事兒。
這首詩一出,他都完蛋了。
因為這簡直是足以寫進教科書里的‘政治正確’標桿案件!
吏部收到這首詩,絕對會呈到內閣。
八歲神童作《憫農二首》。
內閣的閣老大人們一個個都跟人精似的,怎么可能會放棄這樣一個讓皇帝陛下龍心大悅的好機會。
神童天賜,佑我大梁。
這甚至還能包裝成一個‘祥瑞’事件。
宋知府絕望閉上眼睛。
他仿佛已經看到了布政史李端那張憤怒咆哮的臉。
看到督察院、巡按御史派遣來的天官,以及布政史司、按察使司的官員們,齊齊居高臨下,向自己問責的驚悚場面。
不不不,這還算輕的。
若是最后事態被繼續放大,他這位南陽知府,甚至還得親自進京,去吏部述職。
太可怕了!
宋大人哆嗦著,慌忙將自己的副手吳同知喊來。
然后吳同知也跟著哆嗦了。
他倆難兄難弟,一旦出事兒,誰也跑不了。
有道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早知事態會這般發展,當時就該站出來,而非借機開溜。
如今,《憫農二首》已強勢傳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