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那小祖宗給好生照顧好咯!
想明白其中關鍵。
宋知府長舒一口氣,忍住淚意,朝李端泣聲道謝:“多謝大人,下官多謝大人啊!”
李端笑而不語。
但他沒有騙宋知府。
早在宋知府從南陽啟程,趕往開封的時候。李端的奏疏,已經快馬加鞭,提前呈去了吏部。
當然,李端寫了兩封信。
一封送去了吏部。
另一封,則是送去了他的老師、次輔閣老大人,鄭霞生的府上。
鄭霞生、字漢陽,當朝次輔,加從一品少傅銜。
這日用過哺食。
鄭閣老在自家書房,拆開小徒弟送來的信件,瞇起眼睛。
他先是看完了趙志案的始末,表情平靜擱置一旁。
這樣一位小小縣丞案件,不足以閣老大人放在心上,更不足以李端特地寫信過來。
重頭戲應該在別處。
果然。
當鄭閣老取出信件里幾張字帖,和《詠鵝》《憫農二首》兩首詩以后,眼睛當即猛然亮起。
好字!
好詩!
拿著這幾張字帖,兩首詩,再回看趙志案。
鄭閣老當即又贊嘆道:“好手段!”
這聲贊嘆,自然是送給崔峴的。
這八歲的孩子,不僅文采斐然,還心思通透,步步為營,乘大勢以弱勝強!
等看完信件上所有內容后,鄭閣老借著油燈,瞧見信紙背面似乎有墨痕。
他狐疑翻過去。
而后閣老大人眼睛當即瞪大了許多。
便見那所有信紙背后,都寫著一句話:崔峴,八歲開蒙,如今八歲半。
短短半年時間。
便能寫出如此驚艷之字,如此精彩之詩?
好家伙!
這是什么妖孽啊?
饒是鄭閣老見多識廣,此刻都被驚到了。
而震驚過后,鄭霞生也明白了徒弟李端的意思。
他們師徒三人,鄭閣老在朝堂中心,李端鎮守一方,周雍名震士林。
也是時候,該培養個小接班人咯。
但不管是鄭閣老,還是李端,身在官場都不適合直接收徒。
反倒是周雍最為合適。
鄭閣老看著那兩張詩帖,越看越喜歡,撫摸著胡子笑的格外和藹:“如此曠世奇才,便宜了周雍那廝喲。乖乖徒孫,且看師祖送你一場好造化。”
次日。
吏部審核過趙志案件后,不出意外,并《憫農二首》一起,將折子呈到了內閣。
午門之內、奉天門之東、文華殿之南,文淵閣。
鄭閣老坐在案前,顫巍巍打開一封折子。
翻閱過后。
他像是第一次看過那《憫農二首》般,顫抖著起身:“好詩!好詩啊!八歲稚童,竟能作出如此振聾發聵之詩!可見我大梁人才濟濟,天佑陛下,天佑大梁啊!”
“等今日上朝,本官要將這首詩,呈現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