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峴取出草稿紙,在其上寫出兩道題目的原文出處。
這個也是馬虎不得的,它看似是草稿紙,實則是‘解題思路’,是證明你沒有抄襲的證據。
屆時,考卷和草稿紙,都是要上交的。
當然還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科舉題目,并不會給出一段原文。最多也就給一句,甚至半句,或者幾個字。
如果基本功不夠扎實,你甚至不知道這句話原文是什么,那就直接涼了。
別考了孩子,回家吧。
就比如崔峴旁邊的一個考生,一直在幻想,有小神童給自己墊底。
拿到題目后,他滿腦袋問號,急得抓耳撓腮。
結果一抬頭,人家小神童正在奮筆疾書呢!
這位考生就慌了。
不是,這種見鬼的題目,你真的會嗎?別不是在瞎寫的吧!
你要是瞎寫的話,那我也要開始瞎寫了嗷!
崔峴自然不可能瞎寫。
他本就胸有學識,半年來苦讀大量藏書,充實自己。
又有東萊先生每日做八股時文,現場授課破題。
現代思想,與古代學識互相融合,這是一筆何其寶貴的無上財富。
因此,崔峴一眼就看出第一道題目里隱藏的‘大坑’。
當然可能出題的葉懷峰自己,都沒意識到這是個坑。
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這個題目,很多人幾乎不用思考,便理所當然解讀為,三王纘緒未成,到周武王這里,才了卻了三王之志,值得歌頌,受萬民敬仰。
所以,自覺破了題目的考生,便以歌頌周家祖孫為核心,開始起筆。
乍一想似乎沒什么。
可仔細一想,好家伙!
合著你們周家父子祖孫,累世累代不干別的,個個都在想著奪天下,當天子呢?
一家子反賊是吧。
這跟圣賢之意就完全相悖了啊!
所以,得重新解讀‘纘緒’二字:
能修德仁,不墮基業,得到天與人歸,一身絨衣便能獲得天下。哪怕以臣伐君,也會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所以,這個題目的重點,就不在‘纘緒’。
而在于未出現在題目里的‘壹戎衣’——
壹戎衣而有天下!
壹戎衣,不是結束了上文,而是要從這三個字里,發起下文啊!
而下文要闡述的觀點,就很清晰了:周武王重壹戎衣,而非重天下,正是這樣,他才能做天子、得天下,受萬民敬仰。
這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政治正確’。
堪稱無敵。
孔孟活過來,也推翻不掉的理論!
哦對,提起孔孟,崔峴突然有了一個大膽地想法。
既然這個題目,自己破的這般完美。那為何不揣摩語調、模仿口氣、務期克盡,代圣賢立言立意呢?
這并不唐突。
因為八股文,本就是代圣人言來破題的啊!
但今日他破出來的這個題目,簡直像是從孔孟嘴里親自說出來的一般。
崔峴莫名有些激動,眼神發亮。
他甚至覺得,自己若是全力寫出來這篇八股文,想必又要引起好一番轟動。
……但他答應了老師要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