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子上賣布的、賣肉的、賣些零散小零嘴的、自己種的果子青菜的……,匯聚了附近所有村落里的小販,鎮上有鋪面的掌柜也會讓伙計拿些散貨來賣。
水泉鎮底下有大大小小近四十多個村子,他們宋家所在的三泉村與此處的紅廟村都屬鎮東面,附近十多個村子都來紅廟村趕集市。人數不少,擠擠攘攘,還有更遠的還在路上沒到。
常金花目標明確,先去買肉,不然晚了搶不到肥的。老六媳婦則先去賣雞蛋,兩人約了一會兒在布攤上匯合。
肉攤子有三家,都挨著不遠擺,這樣想賣肉的便直奔這里,常金花挑挑揀揀的看著豬五花,
孟晚一眼望去,肉攤和另一條專賣吃食的攤子人數最多。由此可見,不論是何年代,都適應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短了什么也不能短了吃食。
常金花和肉攤子老板講了半天的價,十六文一斤的豬五花便宜了一文,買了兩斤共三十文。要是瘦肉更便宜,十二文一斤,排骨九文,買的人最少,都是骨頭太壓秤,燉的又久浪費柴火。
買完了肉孟晚跟著常金花到另條街的布攤子上看布,布攤子比肉攤多,有四個攤位,還有些婦人會自己織布,拿了個小籮筐擺在地上,這種要比攤販賣的便宜,缺點是沒有顏色,只是素布,一般人家辦白事或是確實窮的不行,沒有衣裳裹體的人才會買這種布。
布攤的人稀稀拉拉,不像肉攤子人滿為患,常金花沒看地上擺的素布,而是翻看起粗布和棉布。
“這匹靛藍色的怎么賣?”常金花幾個攤子走了圈,多是粗布,少有幾塊細棉布也是大紅色的。
粗布也是棉絲紡織而成,但厚實耐磨,價格也比細棉布便宜,因此農家多是買粗布制衣。
攤販陪著笑臉,“這匹織的比別的密實,要貴上十文,一百六十文。”
常金花險些氣笑,“別的攤位粗布都是150文,偏你特殊多出十文來,我本來還要買些棉花,如今看來還是算了。”
別看布匹150文一匹,但一匹卻能做上兩身衣服,棉花80文一斤,一件棉衣卻至少三斤多棉花,才能挨過冬天。
孟晚在旁邊拉著她,“宋姨,我看那邊的布攤上有一樣的咱們去看看。”
“別別別,大嫂子你別急啊!”
“你摸摸我這布料,是真的密實……誒,好好好,就150文,你拿著吧。”小販急著叫住常金花和孟晚,生怕他們去了別的布攤子。
常金花停住腳,“我還要買些棉花呢,你再給我便宜點。”
為了多省一文兩文的錢,雙方又是一番拉扯,最后常金花150文買下了那匹靛藍色的布,那布是真比別的布攤賣的密實。又買了五斤棉花,一斤八十文,共在攤位上花了五百五十文,約莫半兩銀子。
那小販厲害的很,說他的貨好一文錢也不能便宜,但是給常金花搭了幾塊五顏六色的碎布頭。
“老六媳婦的雞蛋還沒賣完?”常金花嘀嘀咕咕,她買肉又買布費了不少功夫,照說老六媳婦該過來了。
“不然咱們過去看看吧宋姨。”孟晚提議,他還沒逛夠呢。
常金花讓他挽著自己,人多眼雜別被拐子給拐走了。
兩人往賣雞蛋家禽的攤子上走,還沒走到地兒呢,便聽到一處有爭吵聲。
“這不是六嬸的聲音嗎?她和別人吵起來了?”孟晚詫異道。
常金花眉頭一皺,“我們遠遠看一眼,看看是不是她。”
她本身是不想去管閑事,但宋老六和她家是同村同族,她做嫂子的,扔下她不管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