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和宋亭舟去書肆對黃老板道了謝。
黃老板客氣的說:“舉手之勞罷了,不值一提,若是往后有事要小哥兒幫忙,小哥兒莫要推辭就好。”
孟晚只當人家跟他客氣,他除了點簡筆畫還有那方面能幫到人家掌柜頭上的。
做早食別的好說,油條也簡單,豆腐也是做熟練了的,只剩油鍋,按孟晚的想法,普通圓鍋炸油餅還好,油條有些不便,既然東廂房本來就沒鍋,不如重新打口長方形的?
宋亭舟聽了他的想法后將他帶去鎮上的鐵匠鋪子,鐵匠師傅說好說,管他長的圓的,到他這都能打得出來。
長方形的鐵鍋比圓的難打,貴上一些,最后談了七百五十文一口,孟晚多付了十文錢,七百六十文,讓他加急做出來。
回了租房又是簡單的收拾了一番,掃掃土撣撣水,三人回了三泉村草草吃了頓飯又是一頓收拾。
“被褥、盆子、木桶、碗筷、糧食,還有啥?對了席子也得帶著。”常金花忙的團團轉。
孟晚道:“姨,咱家的席子長,帶過去也鋪不上,我看鎮上有賣的,咱買張現成的吧?”宋家的大通炕能睡四五個人,鎮上東廂房的炕頂多兩米三,家里的炕席拿過去也用不上啊?
“鎮上賣多貴,你二叔嬤就會編,我讓他編了兩張來,銀錢怎么也是花出去,不如給自家人。”常金花風風火火的說著就裝了十來個銅板走了。
第二日是宋亭舟自己去的鎮上,鋪子帶的那間小屋得趕緊搭上炕,曬晾幾日好住人,不然宋亭舟都沒有住處了。
若是在村里搭炕,叫上幾個同族的年輕漢子,找處黃土地和了泥幾下就壘好了,鎮上略麻煩些,孟晚想著那間小地方也小,不如直接在鎮上買幾塊磚,多給他們賣磚的幾文錢讓他們幫忙將炕搭上。
問過宋亭舟,他也說可行,于是今天宋亭舟就去辦了,留下孟晚在家幫常金花收拾行李。
十四那天家里都收拾好,二叔嬤給編的兩張涼席卷好,他家那那兩口一大一小的鍋也帶上,大包小包的東西,一件件搬上村長家的牛板車。
“嬸子,你們家可真厲害,這就去鎮上做買賣了?”大柱趕著車語氣羨慕。
東西太多怕累著牛,因此宋亭舟孟晚和常金花都是在跟著車走。
“大郎又要去府城了,也是想著到鎮上能多給他掙點路費,也是租人家的院子,三戶人家住一個大門里,哪兒有家里自在。”常金花不愿意太高調,但一家三口都搬到鎮上太扎眼,這事估計也瞞不住。
柱子聽了這話舒心了點,“也是,你家掙得多,花銷也大著。”他倒是沒多少壞心,但人就是這樣,同樣在村里窮著,常金花開始做豆腐是有不少人酸她,但也就每天多掙些錢罷了,還是普通老百姓。
再一聽人家要搬到鎮上,那可就和他們不是一樣的泥腿子了,鎮上的石板路多干凈啊,到鎮上住,也能說上一句是鎮上的人了。
他們呢?叫啥?叫鄉下人。自此兩邊就不一樣了,那滋味能好受?
如今聽常金花說還要與旁人擠著住,那就不是去享福的,大柱又同情起來,做買賣的小販點頭哈腰和奴才似的,讓人看不起。
鄉下平時確實活計多又碎,但也不必去拋頭露面的以笑迎人啊,冬日里老婆孩子熱炕頭,只要糧食夠吃,柴火夠燒,那不知道多舒坦。
東西送到,大柱跟著搬東西的時候瞅了瞅,院里還真住了旁人,常金花家只占小小的一間廂房。
他心里暗樂,想著回去定要跟村里人好好嘮嘮。
常金花鋪席子收拾被褥,宋亭舟將家里的大鐵鍋按進廚房的灶臺上。
“表哥,外面的灶你讓人幫我搭好了嗎?”孟晚從屋里出來問宋亭舟。
宋亭舟帶他往外走,“搭到這邊拐角了,你看行嗎?”
東廂房與鋪面的后門之間有塊空地,被搭了個四四方方的土灶,中間被壘成了長方形,是放那口方鍋用的,往后就在這炸油條用。
因為是搭在戶外,陰干的很快,現在已經能用了。但鋪子后面給宋亭舟搭的炕卻還得陰干幾天才能住人,他十六回私塾讀書,這幾日只能從三泉村和鎮上來回奔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