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如今便是比以前大了兩圈,院里也是不夠擺流水席的。
擺宴的前一天屠夫就將豬都拉過來在村里的曬糧場宰殺好了。滿哥一家關了鎮上的買賣過來,宋二叔一家,族里的人再加上村里的人也都自發來幫忙。
宋亭舟家和宋六嬸家院子里搭了二十多個臨時用的灶臺,大鍋支了二十幾個。
張小雨家住在村尾也搭了灶,兩頭炒菜,免得不好上菜。
膳堂里有一批婦人專門在里頭蒸饅頭,前一晚便發好了面,早上天不亮就開始蒸,都是白面蒸的大饅頭,比成人拳頭還大,小孩一個就能頂飽。
桌椅板凳碗筷都是村里人家借的,這也好說,家家戶戶連著,誰家門口都擺著自家的,從村口第一家的宋六嬸家開始,一直擺到村委。
第一天先請外鄉的來吃,不拘是哪里的,來了只要坐滿一桌子就開始上菜,一輪上完再繼續燉下一鍋菜。
因為來的人太多,要是炒菜肯定是供不起的,便都弄得燉菜和涼拌菜。
白菜肉片燉豆腐、豬蹄燉黃豆、香油蒸豬血、酸菜燉脊骨、冬瓜燉排骨、茄子蒸大肉片、土豆燉五花肉、莧菜拌豬心、涼片豬肝、涼片豬肘子、胡瓜拌豬尾巴、豆芽拌豬皮……
道道都保證沾了油腥,請來的廚子燉到什么菜上什么菜,整體以燉菜為主,保證每桌四個燉菜兩個涼拌菜不重復就行。
豬大腸和豬頭都沒空收拾,除了留出兩個豬頭供奉祖先和宋亭舟父親,剩下都切下來給幫忙的人家分了。
巳時的時候,席面上已經基本都坐滿了人,還有的坐不上桌在村口湊在一堆說話。
宋家的喜事,宋族長作為長輩便站出來說了幾句體面話,村長則守在村口記錄來的都是哪個村的什么人家,不是收錢的意思,只是大概記錄下,好心里有個譜。
雪生和幾個年輕人到村口放了爆竹,表示開席了,盆盆盛的滿滿登登油汪汪的菜一個個往桌子上端,顏色微黃但暄軟的饅頭一桌一筐,沒了就添。
膳堂的孩子們自己還小呢,竟也跑出來給大人幫忙,兵荒馬亂的大的去便去了,小的幾個孟晚沒讓他們靠近灶臺,免得絆倒燙到。
“你們坐這邊的桌子上和常奶奶吃。”孟晚把他們帶到東屋屋里,讓他們上炕和外祖母坐一起吃飯。
張小雨的孩子也在炕上和雨哥兒玩,他還小,要人看著。外祖母和幾個族中老人都在這屋,說說話帶帶孩子。
“你家晚哥兒真是個有福氣的好孩子。”
“操持里外都是一把好手。”
“可不是,還供出個官老爺來,了不得呦。”
如今族里都仰仗著宋亭舟和孟晚,這些老人便光撿著好的說,不過也有從年輕時到老了都沒什么眼色的,免不了問孟晚成親多年都沒個孩子,要不要找人問問偏方之類的話。
前者外祖母還都笑著回應兩句,后者的話就干脆裝聾。
她女兒這個正經婆婆都沒催過,她一個當外祖的,也好意思管外孫子的房里事?
外頭熱熱鬧鬧人聲鼎沸,哪兒哪兒都是嚷嚷聲,不過基本上都是上菜的和院里干活的人在嚷嚷,席面上的人都是在甩開膀子搶肉。
有人吃飽了還干坐著不離席,沒等主家說什么,后邊排隊的也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