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的宋遠開著冷藏車全國到處跑,山東壽光這個蔬菜產地自然是沒少跑過的,也了解了這地方當年是怎么發展起來的。
60年代我國能生產出了農用聚乙烯塑料薄膜以后就有人想到用這個做大棚了,但是效果并不好。
一方面不抗風抗壓、再加上當時技術水平不夠,薄膜透光率比較低導致大棚內溫度上不來,必須要在里面不停燒煤加熱,成本非常大不說還只能種綠葉菜,黃瓜、西紅柿這些都種不了。
所以大棚蔬菜就一直沒流行起來。
到了80年代遼寧瓦房店一位姓韓的農民在自家后院發明了一種琴弦結構的土墻大棚,抗風抗壓能力大大提高不說還不用任何燃料加溫,單純靠日光就能讓大棚內部維持在20度以上。
1989年山東壽光三元朱村聽說了以后專門跑去學習又聘請為顧問,開始推廣第一代大棚。
第一代大棚很簡單,半濕土夯墻、竹竿當骨架再配上水泥立柱,雖然保溫效果并不是太好但也能種出黃瓜了。
三元朱村至今還保留的第一代大棚。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和八九十年代的三元朱村不同,除了農用塑料薄膜現在沒有以外,宋遠能調動的資源可比他們要強的多了。
對于他們比較難弄到的水泥紅磚、玻璃、鋼管等等,宋遠現在都能弄到手,所以宋遠就打算干脆直接上第五代和第六代大棚的結合體。
第五代大棚是用機械化挖掘后加厚夯實的土墻,保溫好造價還低一些,現在山東那邊還有很多人在用。
第六代大棚就是高溫大棚,用鍍鋅管取代竹竿后增加了強度,大棚可以做的更為高大。再加上使用自動放風機,每個大棚的寬度可以達到18米。
宋遠覺得五金廠用不著建那么大的,但搞小一點的還是可以的。
和王老師比比劃劃的說了半天,王老師是徹底明白了宋遠的想法后也興奮起來了,一次建上數百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對他來說也是一個難得的學習和實驗的機會,當即答應下來和五金廠合作開展試驗了。
這事當然不能兩個人嘴上一說就定下來,五金廠這邊要開會定下來,學院那邊開個課題也要走流程,雙方都開始忙了起來。
王老師先畫了一個手稿,大致估算出需要多少建材,王德峰再根據建材數量就能做出來個預算了。
這紅磚水泥什么的都不值錢,花錢的大頭反而在玻璃上了。聽宋遠說好像有一種新品種叫鋼化玻璃,比一般的玻璃更結實以外還能碎了不傷人,他就上心了。
打聽了一大圈,王德峰興沖沖的跑來說55年的時候上海玻璃窗就已經搞出來鋼化玻璃了,58年的時候秦皇島玻璃窗也搞出來了,北京這邊有存貨,就是價格稍微高一些。
價格高一點無所謂,這年頭高能高到哪去呢?反正汽車上的玻璃也需要鋼化玻璃,宋遠這邊答應了以后王德峰就興沖沖的去找關系采購去了。
背后不是沒有跟腳的王德峰不知道花了多大力氣,但硬是讓他打通了渠道,以拖拉機生產需要為名頭,談好了這個月和下個月能給五金廠擠出來計劃外的上千平方鋼化玻璃,代價就是花了將近上萬塊錢。
等王德峰這邊準備的差不多了,就該上會正式確定搞大棚蔬菜了。